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抓耳挠腮”做到位也不易,这群学子沉浸式学习猴戏身段动作,身体力行非遗传承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31 17:01:00

扬子晚报网8月31日讯(通讯员 廖湘瑗 记者 陈咏)“抓耳挠腮,动作做到位也不容易哦。抓耳时,指尖轻蹭耳后发际线;挠腮时,贴着颧骨往嘴角带,头跟着手轻轻转,眼神要亮、要活,要像看见新鲜事似的,要有股猴子的灵劲。”昆曲课堂,曹志威老师用心指导扬州大学数学学院王启超猴戏身段中“抓耳挠腮”的动作要领。记者31日从扬州大学获悉,暑期,扬大数学学院“江南遗韵・苏音新响”非遗传承团队奔赴苏州多地,探寻、挖掘和传递非遗魅力。

绘制脸谱

“良辰雅集”昆曲课堂上,曹志威老师手持“齐天大圣”脸谱样板,向团队成员讲解“倒葫芦”的造型特征,随后持笔示范线条起收和晕染技巧。脸谱绘制完成后,曹志威登上舞台,从角色塑造的逻辑出发,向团队成员示范“抓耳”“挠腮”“远眺”等猴戏身段动作,同步指导手眼身段细节、眼神走向,讲解细之又细。此后,团队成员相继登台模仿,曹志威老师在旁巡视,及时纠正,现场氛围生动热烈。

师徒表演

记者了解到,实践期间,团队成员还实地调研、体验了虞山画派、苏剧、苏州灯彩、苏绣、昆曲、核雕等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了解各种非遗项目的技艺特征与文化内涵。同学们还借助数字传播,搭建线上非遗专题页,将非遗技艺影像、传承人访谈剪辑成短视频,在社交平台推送,让苏州非遗突破地域限制,覆盖更多受众。

团队负责人韩晓雨表示,非遗的“活”在于代代相传的活用与活化,青年作为非遗传承中的鲜活力量,应对主动担当文化复兴使命,推动非遗真正从历史深处走向大众视野,实现活态传承的可持续发展。团队指导老师对记者说,此次非遗传承实践活动以青年视角创新传播形式,激发了非遗文化的当代活力。青年人化身“非遗翻译官”,用创意形式解读传统技艺,助力非遗走进大众心中,为团队成员点赞。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