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里开讲“开学第一课”
来源: 海安发布
2025-08-31 16:55:00
歌声里开讲“开学第一课”!8月31日上午,由南京师范大学与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联合创排的《胜利之歌——歌声里的新四军》音乐党课巡演活动走进海安,在海安中学博雅剧场精彩上演。数百名师生在18首红色歌曲中重温新四军浴血奋战的历程,于激昂旋律与鲜活故事里感悟信仰的力量,这亦是海安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生动实践。
当《胜利之歌——歌声里的新四军》音乐党课巡演走进海安,当“新四军”的身影出现在海安中学校园,没有激昂的口号,却有穿越时空的震撼和更特殊的纪念意义:这里曾是陈毅、粟裕战斗、生活过的地方,学校的将军楼、东寺大殿正是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旧址。
这支“铁军”的“归来”,恰是对80余年前那段烽火岁月的深情呼应——彼时,海安作为苏中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枢纽,曾见证新四军与当地群众深厚的“军民鱼水情”。
1940年,新四军东进海安后,不仅在这里打响了保卫抗日根据地的关键战斗,更扎根群众、动员群众:战士们帮老乡插秧割麦、修缮房屋;老乡们则悄悄为部队送粮送药、传递情报——“军民鱼水情”在战火中愈发深厚。当年,海安的“中山纪念堂”里,新四军代表与各界代表围坐一堂,召开苏北第一届参政会,共商抗日救国大计,“军民同心,其利断金”的誓言,至今仍在海安大地回响。
舞台上的红色叙事缓缓拉开。“烽火初燃,军民同心!”《白菜心》《保卫郭村》等歌曲铿锵响起。演员们以合唱、情景剧、舞蹈等多元形式,再现新四军战士持枪冲锋、百姓推车支前的场景。舞台背景中,奔袭、冲锋等画面通过全息投影跃然眼前,枪炮声、呐喊声与旋律交织,令观众仿佛置身历史现场。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中国新四军研究会的指导下,以新四军在江苏大地留存的珍贵战地歌曲为蓝本,南京师范大学和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共同创排了《胜利之歌——歌声里的新四军》音乐党课,并入选文旅部主题展演。
这既是一部纪念历史的优秀歌舞剧作品,也是一堂声入人心的音乐党课,更是一次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创新“大思政课”的成功尝试。从剧本打磨到舞台呈现,从情感共鸣到精神认同,参与者在亲身投入中,完成了对红色文化从“认知”到“认同”再到“践行”的深度转化。
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张昱煜介绍,团队从去年9月份就开始创排,到如今将近一年时间,从南京到北京,已先后在武警北京总队、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江苏省委党校等单位展演15场,“这次来到海安,最大的感受就是现代和传统紧密结合。在海安中学校园里,在博雅剧场里,我们看到的是当今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同时,我们还在校园里看到了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旧址,这就是优良传承的发祥地。这场演出不仅是对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进行呈现,更多的是挖掘和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
“我本次参演的主要角色有老百姓、新四军以及现代军人,在我看来,这也是我们祖国繁荣发展的缩影,很幸运能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展现爱国情怀。”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生大四学生赵家豪说。
同为南师大音乐学院学生的徐悦晰此次担任歌曲《金银花》的主唱,虽然巡演过不少场次,但是每一场对她来说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内心的爱国情感都会更加浓厚,“因为我觉得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表达自己对于国家热忱的情怀,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
·
当艺术演绎叩响历史的门扉,这场特殊的活动不仅让红色记忆走出课本,更以生动的形式,搭建起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成为一堂浸润心灵的红色党课。
“活动让大家深刻读懂,正因为军民同心、协同作战,才最终迎来了抗战胜利的曙光。”海安中学高一学生尤梓丞说,“我平时也参与学校的话剧团演出,这次观众经历给了我极大启发。未来,我希望能把这份感悟融入话剧表演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演绎水平,让更多人从红色故事中汲取力量。”
“这不是普通的演出,而是一堂‘可感可触的红色党课’。”海安中学党委书记董裕华表示,这场音乐党课既有历史价值,又跟海安中学有很深的历史渊源,作为主线贯穿全剧的正是苏北第一届临时参政会的重要召集人朱克靖。“海安中学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爱国教育作为重要主题,将这场演出作为开学第一课,就是为了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题落实在行动中,让历史可感可触、入耳入心,让孩子们铭记历史,勿忘先烈。”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演出虽然结束了,但《新四军军歌》的余音还在观众耳边响彻。这一刻,历史与现实、艺术与思政完美交融。这个开学季,让我们以“胜利之歌”为起点,把红色记忆刻进心里,把先辈的精神化为前行的力量。
▎融媒体记者:缪 凡 周瑞萌 张梓皓 顾一磊 范馨予 任静文
▎图 片:吴 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