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为民办实事遇到的“难题” 不但要有爱心责任心,还要有经济支撑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30 11:26:00
扬子晚报网 8月30日讯 (通讯员 袁开建 王晓荣 记者 王国柱) 秋阳似火,兴化市戴南镇港南村党总支书记、 第一书记吴龙昌,正在村头检查村庄整治工作,当被问及基层工作最为难的问题是什么,他沉思片刻说:“是化解为民‘办实事’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1988年出生的吴龙昌,曾在海军某部服役,在部队入了党。退役转业到兴化市水利局,后担任昭阳镇水利站站长。2023年6月,党组织选任他担任港南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党总支书记。到任一个月,适逢汛期,水位即将到达警戒线,镇里要求关闸准备排涝。
村里的两座排涝站都是上世纪80年代建的,一直是人工放闸门。吴龙昌带领8个人从夜里11时开始放闸门,一直到次日凌晨3时才放好。
闸门关上了,可老百姓的话出来了:“人家村里的闸门都是电动的,我们村里还得依靠人工折腾,太落后了!”老百姓的话不无道理,可新建一个电动闸门起码要15万元啊!
港南村位于戴南镇的东北部,由原港南和曹兴自然村合并而成。时至2023年集体经营性收入只有不到30万元,要想新建闸门实在是“手长衣袖短”,是个不大不小的“难题”。困难时,吴龙昌想到了“娘家人”———兴化市水利局。在镇里的协调下,吴龙昌争取到局里的项目资金,投入30万元将两座手动闸站升级为电动闸。村党总支副书记张年红说,这两年吴龙昌书记为村里争取到了100多万元的项目资金,村里的面貌为之一新。
“量力而行为老百姓办实事是我们的意愿和责任,可牵涉到少数群众切身利益时,往往又会出现‘难题’。”吴龙昌举例说明,港南村中间有一条170米长的小河,一度时期河坡成了垃圾场,村里决定利用项目资金进行驳岸护坡,建一个河边栈道供老百姓散步。可牵涉到几户人家堆放的杂物和“小菜地”,影响施工进度。吴龙昌和村干部们逐户上门做工作破解了“难题,目前土建工程已经完成,正在准备安装护栏。村民张爱华说,施工的那段时间,吴龙昌书记天天冒着高温在现场协调一些事件。
“有的时候解决一些看似小的矛盾,对老百姓来说就是大事件。”东兴高速公路经过曹兴自然村约1.3公里左右,施工方设计图纸的涵洞,要拐一个急弯才能进村,老百姓急了要阻工。吴龙昌他们几次与交通部门协调,修改了图纸,新建一条不需拐弯的村级公路。可新路又要从几户老百姓的田里经过,为补贴问题又一波三折。经过多方协商“难题”得以解决。
这两年来,港南村实施了一系列的“民生小事”,修缮了破损的道路,加装小河北桥、杨沟河桥梁的护栏,建成了西荡河农桥,新建两座电灌站,方便了400多亩地处偏僻的农田灌水,两个停车场安装了路灯......村民曹学兵说,这对于一个经济相对薄弱的村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
吴龙昌说,破解为民“办实事”的“难题”,党员干部要有爱心和责任心,同时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这两年他们通过规范门面房和标准厂房发包、优化资源管理等方面,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从30余万元上升至51.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