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传说照进现实:盐城东台七夕里的中国式浪漫传承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30 11:00:00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轻抚盐城东台西溪古镇的民政局婚姻登记中心,门前早已排起等候领证的新人长队。8月29日,农历七夕,这座浸润着“董永与七仙女”浪漫传说的小城,正以最鲜活的姿态,诠释着中国式浪漫的传承与新生。
作为全国七夕文化示范活动主会场,盐城东台精心筹备了一场贯穿古今的“爱之盛宴”。它巧妙串联起江苏大地上那些镌刻在时光里的爱情密码——董永与七仙女的相守、牛郎织女的遥望、许仙与白娘子的羁绊、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痴缠,让这些流淌在血脉中的“浪漫基因”愈发鲜活。而这场盛宴,更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悄然回答了一个重要命题:传统节日如何在新时代土壤里扎根生长,绽放出更动人的光彩。
“七夕最早不是‘情人节’,而是古人对星空的敬畏与遐想。”在东台市图书馆“爱语七夕 缘来有你”文化沙龙上,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张勃的话揭开了节日的本源。织女星与牛郎星的天象崇拜,最早让七夕成为女子乞巧的日子——她们对着星空祈求“巧手”,把对生活的热爱绣进织物。而当星宿被赋予人格,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渐次流传,董永卖身葬父感动七仙女下凡的故事在东台落地生根,七夕终于从“向星空乞巧”变成“向人心求爱”。
这份转变在唐宋达到鼎盛。文人墨客写下“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千古绝句,民间则用巧果、拜月、穿针等习俗,让节日渗透进烟火日常。正如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戴珩所言:“从自然崇拜到情感寄托,七夕的演变,是中国人把宇宙浪漫转化为人间温情的智慧。”
在江苏众多爱情传说中,发源于东台的“董永传说”为何能在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成为穿越千年的“顶流”?
“因为它不止有神仙爱情,更有中国人最看重的‘情与德’。”东台市文联原主席、国家一级作家薛德华的解读直指核心。西汉刘向《孝子图》记载董永“卖身葬父”,东晋干宝《搜神记》演绎七仙女“感其孝,下凡助之”,故事里,爱情因孝道而生,因责任而坚。恰如西溪古镇至今留存的“董家垛”(传为董永出生地)、“缫丝井”(传为七仙女织布处),据统计,东台西溪古镇现有相关地名遗迹50余处,让传说有了可触摸的温度。
这种温度在当代有了新的注脚。作为全国首批婚俗改革实验区,东台婚姻登记处把“老槐树”搬进了办证大厅,新人在此许下“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的誓言时,抬头便能看见董永与七仙女的浪漫投影,让古老传说与当下承诺温柔相拥。
董永传说正融入时代肌理,谱写传承新篇。东台在西溪古镇打造董永七仙女文化园,今年七夕期间,音乐会、相亲会、新型婚礼摄影展等活动遍布全城,东台发绣与特色婚姻登记处成为亮眼名片。薛德华表示,七夕文化是东台的根与魂,将其与旅游、政务服务相融,既让传统“活”起来,又带动了地方发展。
谈及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戴珩认为,可将七夕所蕴含的对美好情感、家庭温情的重视,融入现代婚恋观、家庭观培育,抵制陈规陋习,滋养当代人的心灵世界。
薛德华指出,七夕的“不变”在于与东台土地的深度绑定,董永墓等遗迹是“不变”的历史坐标;戴珩则认为,“不变”在于其作为情感纽带,始终承载着人们对技艺精进、真挚情感的向往,以及忠贞爱情观的永恒价值。
而“变”,在于传统节日被注入新的社会功能:从长辈口中的故事到非遗雅集、文旅融合的沉浸式体验,从闺中发绣到新人定情信物、城市文化名片,形式的革新让古老节日始终与时代同频。
戴珩提及,周恩来与邓颖超、王继才与王仕花夫妇的事迹,将伉俪深情升华为家国情怀,为七夕文化注入了更厚重的内涵。张勃则认为,爱需坚守,陪伴便是最长情的告白,这正是七夕穿越千年的精神内核。
晨光中的婚姻登记处,新人接过红本本时的笑容与古镇里董永传说的石碑相映成趣。无论形式如何演变,人们对忠贞爱情、平安喜乐、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未改变。爱在七夕,更在朝朝暮暮的寻常朝夕。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周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