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这里有个会“说话”的炉子→
来源: 连云港发布
2025-08-29 22:57:00
在连云港市博物馆
有这样一件藏品
它通体精致润泽,微微发光
古朴庄重,简洁大方
它就是紫铜琉球炉
紫铜琉球炉
紫铜琉球炉呈圆形,敛口有缺,鼓腹,三只袋状矮足。此炉质地为紫铜,造型古朴简洁,给人以威严庄重之感。
该铜炉通高20.5cm,口径17.7cm,腹径31cm,缺口长11.6cm,宽6.8cm,重5.1公斤,1993年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缺口下方正中刻有“琉球炉”三个较大的篆字,左右两边分别刻有“朝议大夫知海州事,韩城师亮采题”和“嘉庆丙子秋月”两组竖行篆字。
该铜炉是清代琉球国八品巡见官毛朝玉
赠谢海州知州师亮采的礼品
是我国现存极少关于与琉球交往的文物
见证清代中琉海上交往的佳话
而这段渊源正是发生在东西连岛
时人吴楷在其《妙台墨影》中对此事有详尽记载
清仁宗嘉庆二十一年(1816)农历六月二十七日,琉球国八品巡见官毛朝玉办完公差,正带着亲友和随从乘船返回故土。航途中突遇猛烈的飓风,船只在海上漂流了十五天,最终搁浅在了海州湾的鹰游岛——也就是今天的东西连岛附近。
适逢海州知州师亮采主持宾兴礼,宴请即将赴考乡试的学子。得知有船只遇险,师亮采没有怠慢,他一面上报巡抚,一边派人前往协助修船,还邀请毛朝玉一行赴宴,以宾主之礼相待。面对海州人民的及时搭救和盛情款待,毛朝玉等二十三位琉球人感念不已,临别之际,将船上的这只紫铜香炉赠予师知州,以作纪念。
“嘉庆丙子夏,琉球国八品巡见官毛朝玉等廿三人海舶,遇飓风飘至海州鹰游台,知州师亮采日给廪饩,请大府奏送闽附船还国,朝玉临行以炉相贻,因供奉宿城山法起寺,并系铭。”铜炉上刻下的这71字隶书,详细记述这段友好交往的佳话。此外还有“三品金,一瓣香,航海来兮波不扬”的篆字题刻。
海路漫漫沧桑几许
友好交往源远流长
琉球炉
见证了清代中国与
琉球的一段历史佳话
当时的海州著名学者许乔林
在听闻这个故事后
也作诗一首抒发情感
《送琉球八品巡见官毛朝玉归国》
郁州风利送归艘,名士心间长吏劳。
鲸海东南飞墨雨,螺舟丁甲护诗涛。
爱从旧史谈藤笠,喜及新凉换葛袍。
此去定知夸汉大,星搓亲见集英髦。
该琉球炉曾经存放于
连云区宿城的法起寺
新中国成立后
被连云港市博物馆收藏并展出至今
文字无声 却有激荡人心的力量
而这只带字的琉球炉会“说话”
你听
那铜炉上的文字正在“娓娓道来”
诉说那一段友好交往的岁月
而海州知州师亮采所表现出的
扶危济困、古道热肠的精神
何尝不是中国人身上
普遍所具有的高贵品质
如果有时间
不妨前往连博一睹琉球炉的风采
静静品味铜炉上的文字
一起感受那背后的深情厚谊
关于港城文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作为一座从神话中走来的城市,连云港有着独特西游文化、山海丝路文化、淮盐文化等地方文化,绽放着绚丽的人文风采。连云港报业传媒集团、连云港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连云港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联合策划推出《港城文脉》专栏,在连云港发布首发推送,邀请文史专家,通过图文、视频等形式,生动展现港城人文底蕴,让用户深入了解港城历史文化,更好地传承港城文脉。
文图:王跃 丁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