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五位院士齐聚盐城,为家乡发展谋划了哪些新招

来源: 盐城发布

2025-07-31 16:04:00

7月25日,盐城市举行“喜看家乡新变化 献策盐城‘十五五’”——盐城籍院士家乡行活动。李立浧、于俊崇、郭仁忠、张荣、时松海等5位盐城籍院士,围绕盐城“十五五”规划编制,畅所欲言,共谋发展。

他们最关心的是什么?

又出了哪些新招?

盐城新能源产业发展无疑是大家最关心的话题。

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超1675万千瓦,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占全省近一半、全国七分之一,新能源并网、发电规模连续15年居全省首位……“数据可见,盐城的新能源产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很大,我觉得这个产业要继续抓。”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李立浧表示,盐城在新能源产业方面还能有更大作为。

李立浧说,盐城的海上风电条件在全国独一无二,“我们有滩涂,近海风电场景非常好,气候对台风不敏感。”

对于海上风电,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于俊崇补充,“现在海上风电发展,从固定式发展到浮动式,盐城无论是在新海域发展更先进的风电,还是对老风电场的改造,都有非常大的发展前景。”他还认为,盐城发展新能源最大的优势在于区位,盐城处在经济发达地区,电能可以就近消纳。

盐城不仅海上风电很有潜力,陆上风电也有新的发展场景。李立浧建议关注国家号召的“千乡万村驭风行动”计划,“现在有垂直式风机,占地小、噪声低。可以鼓励风电企业发展小型风机,家前屋后再造一个分布式风电产业。”

“新能源产业是盐城一张非常闪光的名片。”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认为,在发展新能源过程中,盐城可以不断拓展新的能源,如氢能、生物质等。

值得一提的是,座谈会上,五位院士不约而同提到能源的消纳问题。

“‘十五五’期间,盐城不单要考虑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还要考虑新能源的消纳。”张荣建议,“结合盐城未来新的发展,可以涉足新材料产业,特别是一些耗电比较高的新材料。例如我比较熟悉的碳化硅,碳化硅晶体的制备耗电量很大,盐城在这方面有优势。”

将新能源转化为进一步的生产力,转化成经济的增长点。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时松海说:“我是做脑科学的,脑科学第五次产业革命是智能革命。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产业发展需要很多电能。如果盐城能把新能源产业成长和未来产业相结合做规划,对地区的发展将是很大的支撑。”

AI的尽头是算力,算力的尽头是电力。李立浧也提到相关规划,“可以引进对能源电力需求较高的产业,因为盐城不仅有电力优势,还有产业发展优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信息工程专家郭仁忠表示,盐城的新能源产业大有可为,未来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规模效应,可以开发能源的数字化调度,带动整个城市绿色转型。

新能源产业之外,院士们也结合自身领域,谈到了人才培养和引进、大健康产业的发展等。

郭仁忠认为,盐城的人力资源非常丰富。“从资料上看,有很多盐城人在外地打拼,这些人中至少有一大半随时可能回来。盐城,是一座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城市,我相信会吸引越来越多人回到家乡。”

对于盐城高校的发展,郭仁忠觉得可以先抓好专业,特别是符合盐城产业特色的专业,应该重点建设、支持办好相应专业,学生在当地好找工作,留盐的意愿也会大大提高。

“大健康能成为盐城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时松海说,“大健康的理念提出,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健康的食品、有健康的生态。我觉得盐城有优势。”

盐城有好生态、好农业,这些都可以转化为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食品。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提高现有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其经济价值,“我觉得包括保健的食品、医美、康养,甚至生物制造,符合盐城的特色和优势,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时松海结合自身经历提出建议。

此外,大家对地区品牌的建设、城市与高校的合作等逐一展开讨论。

来源 | 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

记者 | 蔡冰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