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
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徐州泉山: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 “双向奔赴”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5-20 20:37:00

夏启泉山,“新”意盎然。在建设一线,全市首个“拨投结合”项目——清华大学“纳米针细胞转染”项目“火热”推进;看园区新貌,江苏淮海科技城正朝着打造“全市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试验田”目标全速迈进……

从创新中寻机遇,于突破中求发展,今年以来,徐州市泉山区牢牢把握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这个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立足产业发展主战场,加快脚步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城区“主力军”,在创新舞台上“挑大梁”“担重任”。

校地协同:成果转化加速度

“前不久通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后,我们专注技术研发的信心与底气更足了!”落户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江苏泛在智能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便抑制不住内心喜悦,分享企业成长点滴。

研究院聚焦“数字孪生赋能工业互联网”方向,基于产学研用与高校院士深度合作。“我们在矿大科技园及政府部门帮助下,链接各方资源,并申请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院士创新中心等资质,成功落地开展了一系列科研项目和创新应用。”公司负责人表示。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离不开这些创新型企业培育。在此过程中,如何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答好科技成果转化这道“必答题”?

“我们构建起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服务体系。”矿大科技园相关负责人道出“解题思路”,“依托中国矿业大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及科研平台资源,聚力推动‘产研贯通—企业培育—生态协同’三维协同体系,形成覆盖创新全链的支撑。”

近段时间,以企业为主角的创新故事在泉山大地接连上演。这些“创新之树”因何栽下?泉山,又何以“育树成林”?

细细梳理下来,除了泉山高校、园区资源,以及产业基础所打下的坚实底子,更离不开其“久久为功”,以校地协同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助力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实现产业化做的后天努力。目前全区现有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含大学科技园)7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7家、众创社区1家,省级科技企业加速器2家;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达111家,数量占主城区近一半。

龙头引领:未来产业强链条

“龙头项目”,带给产业链条筋强骨壮的底气,更成为当前泉山竞逐未来产业赛道的重要“打法”。

来到位于珠山数字经济产业园的徐州360人工智能协同安全产业基地项目,这里正将“龙头聚力,链上发力”概念具象化,多家链上企业紧邻布局,建设如火如荼。走进基地内,跟随展厅的婉转动线,眼前搭建起一座通往未来的桥梁,让人近距离感受人工智能的魅力。

作为360集团在江苏布局的首个全资AI子公司,基地致力于将360先进的智能技术转化为服务本地的实用工具。而除此之外,推动AI红利从头部独享变成全域共享,更成为其远景目标。“我们将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在徐州落地更多场景化应用,打造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基地总经理于艳燕表示。

如今,一个个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链主龙头”项目接连落地,正为泉山未来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位于火花街道卧牛山下的云龙湖实验室深地空间探测开发研发基地项目同样让人眼睛一亮,其不断开拓“中国深度”,锻造国家深地战略科技力量。“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云龙湖实验室的第二个重要基地,进一步助力保障深部资源能源安全开发和深地工程安全。”实验室相关负责人介绍。

一个大项目链起一个大产业,一个大产业带动一方大发展。以“龙头项目”为牵引,促进资源耦合叠加,泉山区聚焦“产业强区”,瞄准产业新赛道,正塑造起发展新优势。

园区融合:协同创新强矩阵

“我们将全面部署打造全市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试验田的各项任务,在全市创新发展中‘挑大梁’,推动泉山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在5月12日召开的全区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工作推进会上,徐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泉山区委书记,徐州淮海国际港务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勇的表态掷地有声。

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泉山有底气,更有力量。本次推进会的召开,再次释放出泉山上下坚定信心决心、聚焦园区创新发展的强烈信号。

当前,江苏淮海科技城正聚焦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为全市提供可复制的“AI+产业”融合范式,彰显特色、干出风采、输出经验。

而放眼整个泉山版图,各园区发展同样各具特色,又互为补充。以融合园区带动促进融合创新,围绕推动江苏淮海科技城、泉山经济开发区、珠山数字经济产业园、淮海国际港务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形成产业生态圈,实现“1+1>2”的协同效应。在“破”与“立”、“融”与“通”之间,泉山各产业园区正“百花齐放”“争相斗艳”。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赵天

通讯员 泉轩

校对 王丽丽

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