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吴勇的三十载书法情缘:让笔墨在时代中焕新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04 15:17:00
水泥地上以水为墨,高三学子吴勇临写《石门颂》的身影,已然预示了他与书法艺术一生的情缘。
南京林业大学文科楼书法工作室里,江苏省硬笔书协主席吴勇铺纸研墨,为首届“书超江苏”书写铜奖奖品。笔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篇》节选如行云流水,顷刻间跃然纸上。这种爽利劲道,一如他深耕书法三十余载的执着与热忱。从童年启蒙到大学创办书协,从讲授书法到主编教材,吴勇始终坚信:“书法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守更在于用”。
荀子《劝学篇》
启蒙,祖父的字帖与少年的水墨情缘
常州一个吴姓世代繁衍聚居的村子里,年幼的吴勇每年回老家过年时,总会被祖父的宝贝所吸引——那些用布精心包裹的碑帖旧拓本和民国影印的珂罗版字帖。“我祖父会翻翻他的那些旧字帖,有很多民国珂罗版的一些印本。”吴勇回忆道。当他第一次看到家藏的《集王圣教序》、欧阳询的《皇甫诞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等原拓碑帖时,“我当时就非常震惊……斑驳的旧纸古拓给人非常久远的历史感,但是它透露出来非常深厚的能够打动人的古雅气息,这种气息当时一下就把我吸引住了。”祖父那些用布精心包裹的碑帖旧拓和民国珂罗版字帖成了他最早的艺术启蒙。
小学高年级到初中阶段,吴勇开始自发地练习书法。高中的班主任马少杰老师不仅语文教学一流,而且书法极好,对他影响颇深。中学期间,他将零花钱都用来购买字帖,收藏起来。甚至在高三年级学业最紧张的时候,他仍然在学习间歇偷偷在书房水泥地上用毛笔蘸水临写《石门颂》。
“我老爸就说,考上大学之后你可以放心的写,但是现在临考还是蛮紧张的。”结果他顺利考入南京林业大学,学习造纸专业。
吴勇与书法的缘分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他最初选择南京林业大学的造纸专业,原是遵循家族传统——他的父亲和伯父都毕业于这所高校。还有一个原因,林散之先生晚年就住在林业大学(原南京林学院),他的弟子们调侃说林老的林学院住所是“林家铺子”,而萧娴老人则住在林业大学后院的锁金村。赫赫有名的金陵四老(胡小石、高二适、林散之、萧娴)当中有一半在这里,紫金山下、玄武湖畔的林业大学校园和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
原本以为造纸是纯工科专业,学习后却发现与热爱的书法息息相关。“我突然发现造纸专业是干什么的,是造文化、文明所需要的纸的,造出来的纸跟我写字有关系。”纸上承载的是文明,造纸相当于制造文明的载体,若干年后他面向全校开设了一门新课《纸与中华文明》。
大学期间,吴勇积极参与学生会宣传工作。大一时就曾用毛笔蘸广告色在黑板上书写隶书,黑板报作品被送到玄武区参展。更重要的是,他在这里接触到了众多南京书法界人士,尤其是黄正明老师,对他的影响最为深远。
大三时,吴勇和一群书法爱好者共同创办了南京林业大学书法协会。“书法协会招收第一届会员时,最早跑来我宿舍来报名的有两个人,一个叫谢苇,一个叫朱凯。”如今,这个协会已经延续了36届,成为南京高校中历史最悠久的学生书协之一。
深耕,大学讲台与书法教育的系统建构
书协刚成立之初,他自己作为学生上台给学弟学妹讲课,然后几个骨干分工合作,每人负责一个专题。他回忆道:“当时我就是上台给下面的学弟学妹们讲课,当时胆大,看看资料,然后就上去讲了。”1992年留校工作之后作为南林书协指导老师继续给新会员讲书法。到1996年,吴勇开始在南林大执教书法课程,这是他书法教学生涯的正式起点。
这段经历为他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讲稿。
吴勇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完善。他不仅讲解书法史论,还讲技法,现场示范书写,将讲和写结合起来。“关注点相对比较广一些,从传统的书法史、书论到各种书体的技法,都会涉及到。”他还不断邀请国内省内书法名家来校讲座交流。
多年来,他先后出版了《中国书法通论》《中国书法鉴赏》《书法鉴赏》等多部高校教材。这些教材成为许多高校书法教材或专业的重要参考资料,其中一部甚至被列为考研指定参考教材。
2013年教育部颁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全国所有中小学校普遍开设书法课。吴勇被邀请参与中小学书法教材编写和师资培训工作。
《王羲之兰亭诗》 隶书 吴勇 书
教材编写是一场硬仗。“全国各个省份大概报了有300多套教材”,江苏省报了6套,真正是有如华山论剑,名家大家云集,但最终,只有11套通过教育部评审。吴勇参与编写的苏少版教材脱颖而出,被教育部审定通过,并获得了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回忆胜出的过程,吴勇到现在都心有余悸:“竞争非常激烈。教育部专家组要求非常严格,多次反复审阅,提出各种修改意见,要求对照修改完善。不符合修改要求你这个教材可能就被淘汰。所以当时修改的压力很大,几乎就是当天说哪些地方要改,当天晚上对着逐条修改完善,就这样反反复复改,改到最后终于审批通过,可以作为教育部审定通过的国家级教材,在全国范围内使用。”
教材有了,还得有老师。师资培训是另一项重要工作。从2013年开始,吴勇积极参与各级书法师资培训讲座。他帮助制定了南京市的首届书法师资培训计划,当时的计划为期一年,包括暑假两周集训和之后每月周末集中培训,以及一年后结业考核、作品汇报展览。之后参与了全省骨干师资培训讲座工作,“每年暑假省师资培训大概要培训300多人,即便是300多人,应该说各地的需求还是不能满足的。”
理念,让汉字书写回归自然优雅
吴勇认为,书法的核心是“让汉字书写回归自然优雅”。他强调王羲之《兰亭序》中指明的书法学习路径:“仰观俯察,取诸怀抱”。“仰观”是仰望书法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传统保持敬畏;“俯察”是仔细探究书法中的规律和法度;“取诸怀抱”则是将学到的东西与自己的体验、性情结合,表达出属于这个时代的作品。
他曾经在一次比赛中看到,有的作者直接用硬笔去模仿印刷体的字,“模仿得一模一样,我们当时甚至于怀疑这是不是就是打印出来的,后来仔细一看真是写出来的,但是从另外角度来讲,这样写有什么意义?”硬笔书法的作者应该“软硬兼施、双管齐下”,充分学习借鉴传统书法的经典笔墨传统,丰富和完善硬笔技法语言和表现力。省硬笔书协推出两年一次的全省硬笔书法临帖展,并把入展作为入会条件之一。通过临摹传统优秀经典书法,引导硬笔书法爱好者植根传统。
《熊文愈先生词》 硬笔行草 吴勇 书
吴勇指出,书法经典的意义不仅在于守,还在于用。他认为:“汉字书法艺术的大自在境界,来源于对法则的高度熟悉与技术自信。”
作为江苏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吴勇积极配合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推动硬笔书法的基础教育,关注全民硬笔书写的普及和提高,加强硬笔书写的规范化和艺术化。对于协会会员,强调深入学习吸收传统书法精华,提高硬笔书法创作能力。他与江苏美术出版社合作,编写了一套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硬笔教材。
这套教材强调“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结合”,特别针对基础教育注重书写的规范性。吴勇解释说:“对于实用书写来讲,可能我们就要直接切入主题,强调书法有法,比如说从硬笔的楷书入手,从基本笔画入手,写好铅笔字、钢笔字,把正体字先把它规规矩矩的写好。”
为了确保质量,他们向全省海选书写者,在艺术水准前提下“强调两个字:规范”,并遴选建立了书写作者专家库。吴勇认为这是一种社会责任和担当:“搞书法的同仁应该去进学校,进课堂,去引领、去指导、去带动一批更优秀的老师,通过提高他们的书法修养、书写技艺,带动更广大的孩子们书写水平的普遍提高。”
在个人创作上,吴勇近年主要专注于隶书,尤其钟情于秦汉碑刻。2016年,他在九华美术馆举办了“寻秦知汉”个展,以秦汉为主题做了一个隶书专题展。
今年2月,他又与李建军联合举办了“寻秦知汉”隶书展。吴勇的临帖范围很广,“篆隶楷行草都写”,但他表示:“从我个人来讲,我写得比较多的,主要是隶书,隶书上下的功夫也比较多一点。”
他经常临写的汉隶包括《礼器碑》、《曹全碑》、《鲜于璜碑》、《西狭颂》等,同时也关注简牍作品,如武威汉简、睡虎地秦简。
吴勇特别推崇江苏境内唯一的一块汉碑——《校官碑》。这块碑出土于高淳固城湖边,现在收藏在南京博物院。它跟张迁碑有某种相似的地方,就是很憨厚很拙,不同点在哪?张迁碑很方整,笔画都是方笔,校官碑比较圆厚,方中带圆, “我们用一个词叫朴茂来形容,它非常能够代表隶书的这样一种精神气质。隶书以朴茂为美,以拙厚为美,所以我觉得校官碑艺术价值非常高,而且到现在为止整个江苏只发现过这一块汉碑,是可以挖掘的一块宝藏。”
在众多书法名家中,吴勇最推崇的是苏东坡。他认为苏东坡是“天才,不仅是字写得好,文章也写得好,然后人也做得好”,既是理论家、艺术家,又是脚踏实地的实践家,几乎就是全才。
吴勇特别欣赏苏东坡的学问文章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苏东坡极有学问,天性豁达开朗,而且他的学问我觉得是写在大地上,写在他的生活当中的,这是他非常可爱的一面。”
他提到苏东坡尝试制墨却引发大火的有趣故事,“这种勇于实践、哪怕失败也乐在其中的精神,正是他最可爱的地方。”。对于书法艺术,吴勇认为苏东坡“天真烂漫是吾师”的理念代表了书法的最高境界:“既要有深厚的底蕴,有深刻的传统笔墨基础,这样一种滋养,同时的话你又不为法所囿,最后你表达的是你的一种天性,一种自然之美。”
《张宗子跋文》 隶书 吴勇 书
对于热爱书法的年轻人,吴勇强调最重要的是“热爱”:“你对书法要有一种发自肺腑的不计较任何代价或者功利的这样一种热爱,你才会去投入。”
他认为只有真正热爱,才会愿意深入传统经典,去挖掘深层次的东西。
如今,走进南京林业大学校园,仍能看到吴勇指导学生书法的身影。从这里走出去的南林学子带着对书法的热爱和执着走向五湖四海各行各业,书法为他们的人生增加了靓丽的色彩。
他从当年自发组织书法协会的学生骨干,到担任南京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江苏省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如今成为江苏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三十余载岁月流转,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对书法艺术执着的热爱。
在吴勇看来,这种热爱正是书法艺术能够穿越千年时空,依然生机勃勃的根本原因。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冯秋红 沈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