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B座西窗

财富疲倦与灵性觉醒的时代寓言——评周新长篇小说《招投标》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04 11:15:00

李风宇

拆开作家出版社那方素净的书脊,指尖触到纸页的瞬间,便想起他前两部作品《筑梦记》《返归》带来的触动——这位从地产行业走出的作家,总能用最熟悉的土壤,种出最贴近时代风景的文学果实。如今这部新作,作为他“房地产题材三部曲”的巅峰之作,将视角对准了建设领域最核心也最隐秘的“招投标”环节,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商业竞争的幽暗处,更照见了财富洪流中人性的本质与灵性的觉醒。读罢掩卷,只觉一股热流在胸中激荡:这不像是一部行业小说,更像是一面映照当代人精神困境与突围的镜子。

从“亲历者”到“记录者”,让招投标成为时代的“照妖镜” 。周新的写作,始终带着“亲历者”的笃定。三十余年建筑行业生涯,从工地测量员到开发公司高管,他见过晨光里脚手架上的汗珠,也见过深夜会议室里暗藏的博弈;熟悉标书里每一个数据的分量,更清楚“中标”二字背后缠绕的利益与规则。这份积累,让《招投标》的文本摆脱了悬浮的“商战爽文”套路,多了沉甸甸的真实感——它不是对行业的猎奇式窥探,而是对从业者生存状态的深度共情。 小说以一家建筑公司“连续九个月投标失败”开篇,这个极具压迫感的设定,瞬间将读者拉入行业的“生存战场”。那些关于投标的细节,与甲方周旋时的分寸拿捏,周新都写得细致入微,甚至带着某种“行业教科书”的严谨。这种专业细节与人性博弈的交织,让招投标不再是冰冷的商业流程,而是充满烟火气的“人生舞台”。

更难得的是,周新没有将行业内幕局限于揭秘,在他笔下,招投标是一面照妖镜:它照见了李光田式的商人如何在财富扩张中迷失,也照见了江自妍式的坚守者如何在黑幕中保持清醒;照见了权力与资本的纠缠,也照见了普通从业者在规则缝隙中的挣扎。比如小说中那场关键的中标博弈:当江自妍的公司迎来翻盘机会,她却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这场“病床上的抉择”,不仅是商业利益的取舍,更是对行业道德底线的叩问。周新用这些情节告诉我们:招投标的输赢,从来都不止是企业的生死考验,更是人性的试金石。

一部小说的灵魂,终究是人物。《招投标》最动人的,便是塑造了江自妍与李光田这两个镜像式的人物——他们曾是商界人人称羡的夫妻,却在财富的道路上走向殊途,最终在灵性觉醒的路口重逢,构成了当代企业家精神蜕变的完整图谱。江自妍是周新笔下少见的“温暖的坚守者”。这个离婚后只分得少量财产,却靠自己打造建筑公司与中医院的女性,身上没有传统商战小说主角的“狠厉”,反而带着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柔软。她的“坚守”不是口号式的道德说教,而是融入在具体的命运选择里。诸多细节,解构了“商人重利”的刻板印象,让我们看到:财富可以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温暖他人的工具。

如果说江自妍的灵性觉醒是主动的坚守,那么李光田的觉醒则是被动的救赎。这个出身贫寒、靠野心打拼出地产帝国的男人,曾将财富视为“权力的徽章”,为了扩张不惜牺牲婚姻、违背良心,最终在商业理想崩塌后选择出家修行。周新没有将李光田写成反派,而是细腻地描摹了他的迷失与回归,成为无数在财富洪流中迷失者的缩影。他的出家,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对“财富意义”的重新追问:当金钱无法填补精神的空虚,人该如何寻找存在的价值? 除了这两位核心人物,小说中那些次要角色也同样鲜活:比如坚守道德底线的冯于强,在利益诱惑面前动摇的郭新明,还有为乡村振兴奔走劳作的黄树等——他们共同构成了当代城乡社会的“众生相”,让《招投标》的人物世界既有“主角光环”的亮度,也有“群像叙事”的厚度。

作为“房地产题材三部曲”,《招投标》与《筑梦记》《返归》构成了巧妙的呼应与递进。如果说《筑梦记》以学区房为切口,写的是“房子如何承载梦想”;《返归》以房地产销售为核心,写的是“人如何在城市中扎根”;那么《招投标》则深入到行业的“源头”,写的是“建筑如何诞生,以及建造者如何守护初心”。这三部作品,从“房子”到“人”再到“初心”,完成了对建筑与房地产行业乃至当代社会的精神扫描。在叙事结构上,《招投标》采用了“双线交织”的手法:一条线是招投标的商业博弈,充满紧张感与戏剧性;另一条线是人物的心灵成长与精神走向。两条线索相互缠绕,比如江远涛在投标失败后的情感困境,张大少对财富意义的痛苦思考;李光田的商业扩张,与他婚姻的破裂、精神的空虚形成对照。这种叙事方式,让小说既有“商战”的爽感,又有“人性探索”的深度,避免了行业小说“重情节轻思想”的短板。语言风格上,周新更是将“专业性”与“文学性”做到了平衡。他写招投标流程时,用词精准严谨,比如“资格预审”“围标”“串标”“评标”“定标”等术语的运用,让行业读者倍感亲切,又让非行业读者耳目一新,既有“行业质感”,又有“文学温度”。

《招投标》最深刻的价值,在于它超越了行业小说的范畴,直面了当代社会的核心命题:当财富成为衡量成功的重要标准,人该如何避免精神的异化?周新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人物的命运,呈现了灵性觉醒的多种可能。 江自妍是在财富中坚守善良,她不否定财富的价值,却始终认为财富应该“为人服务”——她建中医院是为了“救死扶伤”,放弃中标是为了“不与他人为伍”,支持乡村振兴是为了“让更多人受益”。这种觉悟,不是对商业的逃离,而是对“商业道德”的重建:它告诉我们,商人可以有“赤子之心”,财富可以有“大爱的温度”。 李光田的觉醒,是“在迷失后回归本心”。他曾将财富视为人生的全部,却在有一天突然明白:“钱能买到房子,买不到家;能买到掌声,买不到尊重。”他的出家,不是对商业的否定,而是对财富意义的重新认知——它提醒我们,当财富超出了“生活所需”,便可能成为精神的枷锁,唯有找到内心的信仰,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更为难得的是,周新还将这种灵性觉醒与时代议题相结合。小说中提到的“企业家代际传承”问题,直指当下民营企业家的困境:老一代企业家如何将“商业道德”而非“财富数字”传给下一代?江自妍对年轻员工的培养,李光田对私生子的反思,都在回应这个问题。而小说对乡村现状的描写,更是将个人觉醒与社会责任联系起来。他们的灵性觉醒便不再是个人的精神救赎,而是对社会的回馈。 正如丁捷在序中所说:“周新像一位在天平两端寻找平衡的智者,努力为拜金时代的人们把握着生活的尺度和人生的分量。”《招投标》所倡导的,不是“拒绝财富”,而是“驾驭财富”;不是“逃离现实”,而是“在现实中坚守初心”。这种价值观,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文学的力量,在于记录时代,更在于唤醒人心。周新不是在写行业,而是在“借行业写人”;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借故事叩问时代”。 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很多小说追求“快节奏”“强情节”,却忽略了文学的本质——对人性的关怀,对时代的反思。而《招投标》恰恰相反,它慢下来,深入到行业的细微处,触摸到人物的内心,思考着时代的问题。它让我们看到,文学的力量从来不是“娱乐”,而是“唤醒”——唤醒我们对“善良和正义”的坚守,对“初心”的珍视,对“灵性”的追求。

从地产人到作家,他完成了人生的“转型”;从《筑梦记》到《招投标》,他完成了文学的“进阶”。任何文学作品都难免留有遗憾,本书中商战情节稍显密集,灵性觉醒主题的推进可再从容一些,但这些并不影响作品的整体质量。作为文学品读人,我更珍视《招投标》这样的作品——它证明了,行业小说可以有深度,商业题材可以有温度,现实主义文学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愿更多读者能读到这部小说,在招投标的博弈场中,照见生活的影子,找到财富与灵性的平衡点。毕竟,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像一场“招投标”:有人为了利益放弃底线,有人为了初心坚守到底;有人在财富中迷失,有人在觉醒中重生。而最终决定“中标”的,从来不是金钱与权力,而是那颗永不褪色的“赤子之心”。

(作者李风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编辑、文学读评人)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