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B座西窗

扬眼纪实 | 从一碗饭的渴望到“航天麦”的传奇,徐淙祥:麦田逐梦五十载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7-31 17:01:00

●华贤东

“没有饿过的人,不会理解一碗饭的价值。”徐淙祥摩挲着那双磨砂纸般粗糙的手,望向无垠的麦田,眼神深处藏着一段刻骨铭心的痛楚。

难以忍受的饥饿,到底是什么感受?

“90后”的徐旭东并没有经历过,那种体验,只从爷爷徐淙祥的口中了解过。

5月28日,徐淙祥(左)在阜阳市太和县旧县镇的田间和种粮大户交流小麦的成熟情况。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饥饿的记忆与土地的承诺

徐淙祥所在的安徽省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是黄淮海平原的腹地,如今是著名的“百亿江淮粮仓”,然而同样的一片土地,在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小麦的亩产却不过200公斤。

高中毕业那年,徐淙祥回到家中,看到大伯因为长期营养不良,导致全身浮肿,皮肤蜡黄,大颗的汗珠直往下淌,在病床上已经说不出话来,没几天,不到50岁的大伯就去世了,后来,他的父亲也差点没能撑过荒年。那种具象化的饥饿所带来的恐惧,至今让徐淙祥的毛孔都感到战栗。

他放弃了进城当教师的机会,一头扎进家乡贫瘠的土地。当时的他,只有一个朴素的理想,就是让家人、让乡亲们能吃上饱饭,从此便是五十年的日夜坚守。

2025年5月28日,徐淙祥在阜阳市太和县旧县镇的田间察看小麦的成熟情况。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七年前,徐旭东刚刚大学毕业,就回到了村里,他每天都会照例跟着徐淙祥下田看麦子。徐淙祥的皮肤黝黑发亮,走起路来步伐稳健,一路上不多话,只是不停摩挲着那磨砂纸般的双手,时而熟练地蹲下,托起一株麦子,徐旭东也跟着蹲下,“叶片上有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点,都可能成为日后减产的病灶。”徐淙祥一边说,徐旭东一边记。

很多相熟的种粮大户私底下叫徐淙祥“老徐”,但在外人面前会骄傲地叫他“徐总”。他在村民们的心中,是明星一样的存在。这片1230亩的现代农业示范田里,在过去几十年里完成了200多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徐淙祥也一次次打破小麦、玉米、大豆的亩产记录,2022年,徐淙祥把小麦亩产提高到了800公斤以上,再次打破了历史记录,自己也获得一连串国字号荣誉:时代楷模、全国劳模、全国十佳农民。

时过境迁,所有的记忆归为一句话:“没有饿过的人,不会理解一碗饭的价值。”总是笑盈盈的徐淙祥停顿了几秒,“现在都好了,吃不饱这件事情大家都很少提到了,真的好。”

徐淙祥在家中翻看他编写的小麦种植顺口溜。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种子里的“孩子”与时间的较量

“粮食产量的提高,60%至80%源于良种。”这是徐淙祥从不隐藏的增产秘诀。在他眼中,种子不是冰冷的编号,而是有面孔、有性格的“孩子”。

示范田里,每年有超过50个新品种接受考验。无论是哪一种小麦、大豆、玉米,都有属于自己的编号和名字,在徐淙祥眼里,它们是一个个独立的、有面孔的个体。

徐淙祥像一位慈父,拿着放大镜细细观察:“它们像小孩子,有的漂亮,有的结实,有的高,有的矮……哪个最好?要等它们‘长大’。”小麦也和人一样,有自己的性格,会变化,会生长,每次在田间寻找,拿着放大镜观察,徐淙祥都像是长辈天天雷打不动的关心:诶,孩子,你今天感觉怎么样?

种田,最痛苦也最美妙的事情,其实是等待。一颗麦子长大,从一粒种子开始,出苗分蘖,返青生长,再到拔节孕穗,抽穗扬花,再到最后的成熟,这个过程只能等待,种田是一场与大自然、与时间的较量,一年周而复始只做一件事,这是让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的原因。徐淙祥总说,搞农业,要有恒心、毅力、信心和勇气,坚持才能见到胜利,他要做的,就是给足这些“孩子们”时间,带着他们成长。

漫长的生长周期,使得很多人可能到退休,都培育不出一个好的品种,从这一点上来看,既种粮又育种的徐淙祥不仅有恒心和毅力,同样也有些运气。

近10年来,徐淙祥培育出了“太丰8号”“太丰3号”小麦和“太丰6号”高蛋白大豆等6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但他仍然孜孜不倦地尝试,不断地看着一个又一个“孩子”过完一生。

在人人都能吃饱的年代,种出更高产的粮食,对于徐淙祥已经不是一种是负担,更像是一种固执的好胜心。“只有选出优良品种,只有研究出新技术,只有拿到发明专利,我的一生才有乐趣。”徐淙祥说。

2022年,徐淙祥的示范田里有两个“孩子”脱颖而出,分别是阜航麦1号和皖垦麦22号,“阜航麦1号这个品种是随神舟十号飞船遨游太空的阜阳小麦品种中选育而来,矮秆大穗、抗病抗倒、稳产高产,2022年5月29日经省市县专家测产,平均亩产达811.29公斤。500亩皖垦麦22,平均亩产更达到818.52公斤。”

徐淙祥怀着激动的心情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报告丰收的喜讯和十多年来取得的科技成果。很快,6月27日,一封饱含对当地乡亲们的问候,以及对全国的种粮大户提出殷切期望的回信,便从北京送到了徐淙祥的手中。“这不仅是给我徐淙祥写的,是给我们大家、给我们所有种田人写的,大家都非常高兴。”

在安徽省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徐淙祥站在麦田里。 新华社发

风雨中的韧性与未来的蓝图

对于徐淙祥来说,风调雨顺是一个很有分量的词。在徐淙祥所在的黄淮海平原,麦子是一年两熟,每年到收获季,农人们都像等待发成绩单的考生,坐立不安。2022年夏小麦喜获丰收,徐淙祥当然想着一鼓作气,在年底乘胜追击,但天有不测风云,意外来了。

“那几天真是糟糕的天气。”徐旭东还记得,收获的那几天下了连绵的大雨,徐淙祥和父亲徐建每天深夜11点仍紧张地趴在田埂上,生怕一年的辛苦,在最后几天有了什么变化。

后来,因为没有合适的晾晒场,徐淙祥只能将小麦放在农田旁边是水泥地上晾晒,一场雨全部都把粮食冲到地里去了。“当时的心情很难以形容,那是一种无法控制的无力感。”徐旭东说。

这场风雨让徐淙祥更深切地体会到农业的脆弱和基础设施的关键。

“我这里是全国100家、全省第一家国家科技创新和国家集成示范基地,我们的基础设施都没有做到完善,那其他地方怎么办?” 谈到这个话题,他突然声调提高,“如果我们能有上档次的烘干塔、水泥晒场、仓库,增强抵制自然灾害的能力,那么我这个示范田的粮食产量,未来还可以有更大的提升,我们国家的粮食产量还会大踏步地前进。”

从脚下这片田望向更广阔的天地,徐淙祥心中有一幅清晰的未来农业蓝图:规模化种植、科技化管理、机械化作业、订单化销售,发展优质、专用、绿色、品牌、数字农业。2010年,徐淙祥和村民们共同成立了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展绿色生态优质高产种植。粮食生产千亩连片,实现了生产规模化、销售订单化、产品品牌化、技术标准化、管理科学化,合作社与种业公司签订产销合同,帮助本村和周边2000多户脱贫户、上万名农民成功脱贫致富。

徐淙祥在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高产攻关示范田里查看苗情。 新华社 发

“如果种植小麦全程都靠人工,每亩地成本在1500元左右;而全程机械化,成本六七百元,省了一半钱,未来需要的,其实是会机械操作,懂农业科技、有知识文化、善于经营管理的高素质人才。”徐淙祥说。

如今,徐淙祥除了每年固定为全国培训近千人次的农技技术外,他还将自己五十年的科学种粮经验,总结出了四套小麦、玉米、大豆绿色高效种植技术,并用几个月的时间,提炼成了60条谚语栽培法,汇编成册免费发给村民,被村民称为现代农业节本增效的法宝,阜阳市也因此涌现出了一批小麦亩产超800公斤、夏玉米超吨粮、夏大豆亩产超300公斤的高产典型。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持续为农业发展发声: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徐淙祥所在的安徽团,提交了“关于全面推进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成倍提升的建议”,今年全国两会,徐淙祥则将目光聚焦在了加强农作物良种试验示范基地建设,“这将是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

在安徽省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徐淙祥(右)和孙子徐旭东查看无人机喷洒农药。 新华社 发

接力棒下的新希望与田野上的星辰

许多种粮大户都很羡慕徐淙祥,不仅因他的成就,更因他找到了事业的传承人——孙子徐旭东。

聊起孙子,徐淙祥不自觉地笑了起来,“他的想法很先进,非常适合发展和管理现代农业。他回来了之后,我们的示范田又是孢子捕捉仪、又是农业自动监测与控制系统,过去许多人许多天,才能浇完我这1230亩地,现在半天9块钱水电费就可以完成了,很多东西我也是第一次见到,从他这里,我们真正做到了坐在家里种田。”

在合作社二楼的实验室里,摆满麦穗麦粒样品,记录着“孩子们”的“人生”数据。徐旭东从大二起就协助爷爷进行数字化记录。大学毕业后,他毅然回乡投身种子和农业科技研究。选择农业,对徐旭东而言,既是情怀也是挑战。爷爷是高山,也是依靠。

受爷爷的影响,徐旭东从小便很喜欢农村农业生活生产环境。“尤其是丰收的时候,整个村庄都在忙碌,虽然辛苦、虽然累,但大家都是非常愉悦、非常轻松的心情。我们小孩子在田里奔跑,在秸秆堆上玩耍,感觉整个村庄很有活力、很有生机,我喜欢这种氛围。”徐旭东笑着说。

七年前,徐旭东毅然转身,迎上来的,是老一辈农人们期待的眼神,以及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时代重担。徐淙祥说自己开始搞农业,主要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是一种情怀,到了儿子这一代,主要是靠党的方针政策、富民政策来发展农业,而到了孙子这一代,已经完全是现代农业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嘛,希望他们这些年轻人能接过我的接力棒。”

徐旭东对自己也有了新的认识,“现在我们不缺吃不缺穿,我们的任务已经从吃饱穿暖,到为农业服务的阶段,现代农业的发展也是高科技,新农人不但要有情怀,更重要的是要熟练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善农产品的品质,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我认为我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作为农业合作社新一任的理事长,徐旭东越发繁忙,很多人采访徐旭东,都会问同样的一个问题,接过爷爷徐旭东的火炬,你的目标是什么、理想是什么。徐旭东都会带他们来到示范基地门口的展示牌上,有些褪色的展示牌的右下角,放着的是一张徐淙祥和袁隆平、李登海共同领奖的合影照片,他们三人手拿证书、身披红色绶带,脸上笑意盈盈。

“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我爷爷坚持搞了50年的农业,是我也是很多农人的榜样,站在榜样的肩膀上,我的目标首先是争取能够为国家的农业发挥自己的光热,更大的理想,是追上榜样的脚步。追上他们,超越他们。未来会怎么样呢?我也不知道,但只要我还站在这片田野上,就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徐旭东说。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