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集 | 一本值得媒体人关注学习的类工具书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7-31 11:23:00
●周跃敏
我极少给别人的著作写序。但拿到这本书的样稿电子版,自感耳目一新——这种专著选题、这种实操传授、这种案例精选、这种实证论述,在以前的新闻教科书和媒体业界传技书中,都是少见的。比如,涉及记者暗访的著述,大约近20年来就没有出过,所以稀罕。无论从新闻业务还是从政治站位看,它的出版都具有一定意义,于是欣然动笔力荐之——
媒体承载着社会责任,这是19世纪中叶起就引起关注、后来逐渐在全世界新闻传播界形成广泛共识了的。随着媒体介质的进化和记者编辑队伍的庞大,加上移动互联时代更多的UGC(用户生成内容,即用户原创内容)作者加入新闻报道,媒体社会责任就更加彰显、更加沉重、更加需要强化了。党和人民赋予我们报道新闻、引导舆论、沟通情况、传播知识、刊播广告等权限,传媒人必须认清自己肩负的政治责任、阵地建设责任、服务责任、人文关怀责任、文化责任、安全责任、道德责任、保障权益责任等。记者编辑在履职履责过程中,应当遵循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这个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同时,也要记住习近平总书记阐述的“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对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意见大反映多的问题,要积极关注报道,及时解惑,引导心理预期,推动改进工作”。它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脉相承的,在马恩有关媒体社会责任的经典语录中,就有著名的“报刊使命说”,明确舆论监督是报刊捍卫公众利益与生俱来的天职。我们各级党委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等,始终支持媒体行使正当舆论监督权,而且从未禁止过记者暗访。
中国新闻奖2021年、2022年获奖作品中,有26篇暗访作品获得一、二等奖。中央主要新闻媒体都名列其中。如《人民日报》的《长江禁渔,为何还有禁而不止的现象》《湖心岛咋就被“全垦”成这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香港暴力升级现场追踪报道》、新华社的《每斤十几万元乃至数十万元,谁是“天价岩茶”幕后推手?》《“全民拍”》等,都在全国甚至海外产生重大影响。2022年获得第32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的《揭露“抽血验子”的黑色利益链》、《证券时报》的《900亿“专网通信”骗局:神秘人操刀 13家上市公司卷入》等作品,看了令人触目惊心。这些通过记者隐性采访所获得的新闻素材及报道效果,是更多主流正面报道的一个映衬和补充,而且是主流舆论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就是实践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相统一的楷模。他三次就《新京报》记者陈杰关于腾格里沙漠地下水污染问题的暗访报道作出重要批示,最终解决了那里的环保问题。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批示,国务院派出调查组对整个腾格里沙漠进行普查,提出40多项整改意见,所有污染区域都按照环保部的要求进行了彻底整改,工业园区的发展规划改为旅游发展规划。这一系列报道的宣传效果是:整个腾格里沙漠恢复到它最好的状态。这样的报道恰恰贯彻了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解决了对记者暗访报道的认识,我们还要特别强调规范管理、谨慎使用、制度约束、安全操作等一系列问题。多少年来,新闻媒体由于缺乏系统指导,也无一本类教科书可以学习参照,总是在摸索中前行,尝试后完善,教训里吸取。为此许多年轻记者付出了惨重代价,老马失足也时有所闻。《中国贸易报》山西记者站兰成长暗访暴露,被黑煤矿主打死。《环球时报》记者付国豪在香港机场暗访,被示威者非法拘禁殴打。《南方都市报》记者刘某暗访涉嫌非法获取国家秘密,被警方刑拘。南京女记者暗访盗车团伙参与“行窃”,遭到司法追究。这些更是暗访中不当操作所铸成的职业悔恨……它正警示我们,记者暗访是把双刃剑,稍有闪失或使用不当,就有可能伤到媒体及其从业人员自己。我想,这正是丁邦杰这本专著出版的意义之一。该著非常详细地论述了记者暗访的三大前提条件:公开身份无法获得、暗访对象违法犯罪、棘手情况亟待捕捉。这三条一般还必须是同时具备,缺一不可。而且,记者没有司法豁免权,暗访不能超越法律界限。用它可以清晰规范媒体使用暗访监督报道的“出手”选择基本原则。不仅如此,该著更有条分缕析的记者七种暗访手段介绍:旁观记录型、体验感受型、声东击西型、猎取获得型、寻机捕捉型、卧底彻查型、混合交替型。这是在新闻学院课堂和媒体内部培训中,都难以获得的新闻业务真经。学好了可以长足提高我们的记者编辑猎取报道素材的水平,更可以减少可能遭到的不法伤害。
这本专著更有价值之处,在于它立足于政治站位的高度,对与记者暗访有法律关联、新闻纪律关联、风险处置关联、万一侵权如何善后的关联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在书中都逐一进行了有根有据的合理解析。作为一个媒体业内行家,他当然不是用生硬的宣法教育和管理腔调,对记者编辑气指颐使说三道四,而是循循善诱地讲述。甚至对在媒体内部如何请示汇报批准程序,如何说服领导等,都有一整套传授。我们可以在其篇章架构字里行间,既看到规范行为的严肃,又看到热心帮助的善意,还看到传道授业的认真。它对于党和国家管理好媒体实施舆论监督、新闻单位内部制度化约束暗访行为、记者自己有效使用这类特殊手段,都十分有益。像这种实战实用实惠的媒体新闻业务专著,还是太少了!我相信该书的出版发行,在主流媒体包括新媒体,以及广大UGC作者中,会受到广泛欢迎。管理部门也可以从中受到专业启发,在制定相关政策策略时,引为参照。
我和著者丁邦杰相识多年,在《扬子晚报》当副总编时每天研究市场竞争对手的报纸,我就经常会看到他的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后来他调到《南京日报》《江苏商报》《金陵晚报》,曾经4次获得中国新闻奖。这在一个区域化媒体中,是极不容易、出类拔萃的。我俩还同一年获得了全国百家新闻工作者的荣誉,他的高级记者职称面试,也是我主持通过的,所以留下的印象很深。再后来我到《新华日报》和江苏省记者协会任职,得知他受邀去了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现改名南京传媒学院)做了专任教授。新闻江湖之外再得音讯,是邦杰兄又创佳绩,写作出版了《新闻纷争处置方略》《时评要领》《新闻短视频采编传教程》《企业危机公关中的媒体攻略》《秉笔写春秋》等八部专著。其中有几本已经被国内一些著名高校新闻传播学院列为教材。江苏是媒体大省文化大省,报纸广播电视和新媒体的数量与影响力,在全国是名列前茅的,新闻单位记者队伍和UGC报道者的规模数量也够得上庞大,每天生产的新闻作品多如牛毛。可是,像他这样能将丰富的从业经验与新闻理论相结合研究并出丰富成果的老记,很难找出几个。高产,对于记者的新闻报道可能并不十分艰难,但对于新闻学专著的多部出版发行,就是一件特别难以企及的峰值目标。听说,他经常受邀去全国各地大学、媒体、企业去讲座讲课,我作为他曾经的同道和省级记协负责人,真心感到荣光。
值此《记者隐性采访实操》即将面世之际,写下如上肯定褒扬的话语,最后还是要特别强调一下:记者暗访“刀用多了就钝”,过度使用可能适得其反。我们应该将记者的这一特殊采集报道素材的方法,留给那些值得和应当使用的特殊报道。而且,所有暗访都必须将社会效果放在第一位。
是为序。
作者:周跃敏 江苏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曾任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社长、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