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由南京浦口区文联主办的“美丽乡村和亲情诗写作”专题文学讲座在浦口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行,诗人龚学明为浦口区四十多位作家、诗人和诗词爱好者就亲情诗的界定、历史,亲情诗与美丽乡村诗歌的关系等进行了两个小时的讲解和交流,现场气氛热烈,互动频频。诗人们争相上前朗诵亲情诗歌,龚学明向他们赠送自己的亲情诗集。据介绍,这是浦口区文联举办的一场文化惠民活动,也以举办亲情诗讲座来迎接10日到来的母亲节。
龚学明是当代著名的亲情诗人,被誉为当代现代主义亲情诗写作第一人,他先后出版了四部亲情诗集,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原广东省作协副主席杨克对其诗集《白的鸟 紫的花》评价说,“特别是在父亲病痛和去世时写下的112首,是新诗中的独有文本,哀恸与绝望挟裹炽热的人子之情喷涌”。另一位著名诗人、青海省作协副主席郭建强语评价龚学明诗集《爸爸谣》,“是百年新诗惟一专注献予父亲的诗集”。
现代社会传播亲情诗歌尤为重要
龚学明不但长期创作亲情诗歌,而且对亲情诗的价值、历史等均有研究。他在讲座中说,亲情诗从中国诗歌出现时起,就占有重要地位。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能找到的亲情诗歌,至少有六首。其中,最经典的是儿子悼念父母的亲情诗《蓼莪》,悼念父母养育成人的恩德,抒发失去父母的孤苦和未能终养父母的遗憾,沉痛悲怆,凄恻动人,“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成为后人反复引用的名句,清人方玉润称此诗为“千古孝思绝作”。在历代的古体诗中,写母子离别的亲情诗最多,“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等,无不流传千古。进入新诗创作后,亲情诗依旧成为诗人们必写的题材,海子写母亲、顾城写祖母、李瑛写女儿的诗歌令人动容。亲情诗歌在国外诗人中同样受到重视,现代诗人叶芝、里尔克等人均有写给母亲的诗歌。
他认为,在现代社会提倡亲情诗写作和传播,更有必要。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的特点是忙碌,行远。因忙碌而忽略亲情;因远行而无法顾及亲情。物质利益的争夺,对亲情造成伤害。家庭成员间的反目,大多源起于利益及分配。亲情最重要,永久,利益是一时的。通过亲情诗,让人们警醒,感动于亲情诗,珍爱亲情。
美丽乡村诗歌可纳入亲情诗范畴
美丽乡村是始于2005年提出的乡村建设概念,而一旦进入创作的题材,同时就是一个文学的概念。龚学明提出,之所以可以纳入亲情诗范畴,首先都是村庄题材。亲情诗除了关注有亲情关系的人,如父母兄弟等,同时对于一个人成长的村庄,也是饱含着亲情的,人村难以分割。人们对于童年的村庄记忆深刻,即使长大后离开村庄,一生都念念难忘。我们在写作美丽乡村题材时,面对的即是一个个村庄,这让我们在情感上感到亲切,村里的农人与自己的父母一样熟悉,朴实善良,饱经贫困,渴望着乡村美丽而富裕。
其次,对于美丽乡村的创作,应当遵循着亲情诗创作的一系列要求,要倾注饱满的情感,要从小处着手,要注意创作手法等。只有这样,美丽乡村的诗歌才会感人,才会成功,产生影响。
美丽乡村诗歌和亲情诗要突出感情
龚学明说,美丽乡村诗歌和亲情诗需要注意情感的把控。亲情诗之所以感人,牢牢把握的是诗歌中的“情”字,而且必须是真情。中国诗歌历来主张“诗主情”,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无论是亲情诗,还是美丽乡村诗歌都要在”真情“上下功夫。同时,现代诗歌反对滥情和伪抒情,也即自己并没有被感动,而装出感动的样子,高调抒情,这样的诗歌会引起读者反感并唾弃。
大的题材更需要小的切口。一般写作亲情诗,往往会抓住最感动自己的细节,所以感人。美丽乡村诗歌纳入亲情诗,在创作上就要像亲情诗一样,以细节创作,从小的角度写出大的变化。要强化深度,陌生化写作和难度写作。一些诗歌给人的感觉似曾相识,整体的立意和具体的语言都很平实。陌生化写作就是在思维上要改变平常思维,而要多逆向思维,在语句上不断锤炼,让句子新奇,让人眼前一亮,富有诗意。
注意诗歌创作的艺术性。诗歌是形象思维,借助意象来完全一首诗的表达,空洞抽象不是诗歌的特征,不宜过多的说理,这对于美丽乡村这样的主题性题材诗歌尤其重要。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靠语言来完成全诗。因此,在语言上要注意留有余地,虚实结合,注意空灵,多通感写作、象征写作;诗歌的语言不是日常语言,而是灵感语言。要注意句子的旋律美、节奏感,音乐性。 浦宣 红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