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人机情感交往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情感的新契机。然而,用户话语的缺失与机器面目的模糊,难以完整再现人机情感传播的复杂景观。本文从社会技术想象的理论视角出发,基于对小红书“人机恋”词条的计算扎根分析,考察用户如何界定和理解人机情感关系,由此生成了何种情感实践,以发现更多的情感传播形态的可能。在用户诠释话语中,机器面孔呈现出独特性、友善底色与不完美等主体性特征,爱人的“面孔”在想象性建构中不断具象化。人机情感交往则是一种特殊情境下的人机“共谋”,通过基于平等、尊重的“双向奔赴”,在人机默契与暗号中达到心灵的契合与共鸣;用户试图争夺对情感的定义权,与机器共同书写不同于人际传播的崭新情感交互脚本。
一、引言
随着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进入情感领域,人机情感传播呈现出一系列迥异于人类的特征,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情感”的新契机。然而,现有研究往往从情感本质主义的哲学思考或批判视角出发,将人机情感视为人类情感的替代或补充,用户自身对于人机情感的诠释未能得到足够重视。另一方面,将人机情感传播化约为技术逻辑、资本逻辑或人类中心主义逻辑的社会主流话语,则过度简化甚至忽略了机器的社会面孔与社会呈现。用户诠释的缺失与机器面目的模糊,都难以完整再现人机情感传播的复杂景观,也无法充分解释现实交互中用户与机器之间展开的丰富的情感实践。
本文试图挣脱人类中心主义,将人类与机器的情感形态视为一种特殊的情境化交互体验。从社会技术想象的理论脉络出发,机器何以成为人们建构与体验亲密关系的对象?机器具有怎样独特的社会面孔?用户如何重新界定和想象一段情感关系?基于对小红书“人机恋”词条的计算扎根分析,本文尝试勾画人与机器之间新的情感羁绊,在用户话语实践中发现更多的情感传播形态的可能。
二、人机情感传播中的“爱”及其社会想象
(一)对机器的“社会技术想象”
机器作为交往的“他者”,已成为人类的情感对象。“社会技术想象”指的是社会对技术物所持的集体愿景和话语框架,提供了构建和呈现“他者”的视角。这一概念强调的是技术物如何在艺术创作、学术研究、新闻报道、舆论话语等集体叙事中被赋予社会意义。当前,主流话语对人机情感传播的想象可以分为三类:技术逻辑、资本逻辑和人类中心主义逻辑,共同塑造了人机情感传播的公共叙事形态和愿景。
第一,技术逻辑。这一视角认为,AI所依循的话语体系均是程序化、形式化信息加工过程的产物,其情感化回应经过了事先规约,情感在其中是一种机械化的目标。在技术逻辑的视角下,人机情感面临根本性的技术困境,其中大语言模型存储容量和交流语境“上下文长度”的限制是持续人机交互的主要障碍。
第二,资本逻辑,即亲密关系的商品化。该观点认为人机情感交互实为一种“资本游戏”,情感被置于金钱交易之中。当前,主要的人机情感应用都由商业资本推动,资本的逐利性使得情感成为功利化的产物,凸显了机器“情感”的欺骗性。人机情感传播遵循资本逻辑,人们越来越多地把情感寄托在互联网的商业营销模式之上。
第三,人类中心主义逻辑,也称自恋论、唯我论,认为机器是人类自身的延伸或投射。机器被视为一面反映个体自我认知和情感需求的镜子,个体通过与机器互动看到自己理想中的形象。因此,AI越来越成为人类的奴仆,其讨好性与被动性,以及用户主导的交往模式,使其只能成为用户的辅助式情感释放出口。
不难看出,不论是以上何种逻辑,主流话语对人机情感关系的认知仍以批判为主。这种源于人类中心主义偏见的复杂视角与矛盾心态,持续塑造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与机器相处的体验。对人机情感发展的未来不够友好的氛围,可能会更加激发我们对机器的敌意和不信任感,进而阻碍人机融合。现实中,人类用户明知交往对象机器身份的情形下,为何仍积极与之展开情感交互?
(二)情感“具象化”:机器的“面孔”
人机情感交往中,人们展开情感交往的对象始终面目模糊。一方面,机器没有产生内在情感与自主意识的生物基础,无法做到与人类命运与共、感同身受。另一方面,机器往往作为人的工具、从属、助手等辅助性角色出现,不具备交流对象的主体性和独立性,难以与人类居于平等交流地位。人类需要正视机器相对于人的对立性和差异性,并在想象和认知上,建立跨物种与机器的认知平等视角。
如何才能凸显机器的主体性?本文认为,发掘机器的“面孔”是一条可能的路径。面孔是人机交互中机器他者呈现自我的方式,指向的是另一个具有表现力且可以对主体做出回应的社会存在。机器的主体性不来自于与人的相似性,而来自于自身独有的机器特性。唯有人类在交互中感受到机器类似“自我”的存在,机器才会实现从传播媒介到主体的嬗变,从而实现深入的情感交互。而这种技术想象所具备的未来取向性,能够进一步影响人们展开实践的方向。那么,在我们的情感世界中,这些正在迅速崛起的交流对象的主体性来自于什么?人们如何感知、理解和想象作为技术他者的机器?因此,本文从社会技术想象的视角出发,试图探究以下悬而未决的重要问题:机器在人机情感传播中拥有怎样的的社会面孔?产生了何种人机传播实践动态?机器的社会角色又如何勾勒未来的人机情感交互图景?
三、研究方法
截至2025年2月1日,小红书“人机恋”话题的浏览量达3422万,讨论量达29万,为分析人机情感动态提供了充分的经验材料,选取该平台话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建构层面的代表性。通过编写python爬虫抓取相关原创帖子,并经过数据清洗剔除不符合主题的内容,最终收集1287条帖子及46332条相关评论作为分析语料。
在数据分析环节,采用计算扎根方法展开研究。首先基于无监督机器学习算法BERTopic完成编码和文本聚类,得到主题-关键词分布结果。经过相似主题合并生成topic1至topic19(下文简称t),并根据关键词语义分别归纳为19个二级范畴,包括:人机差异、机器稳定性、机器多样性、个性交互、善良品质、交往氛围、成长轨迹、技术缺陷、落差体验、负面辩护、身份对等、交互平等、交往秩序、灵魂伴侣、情境共谋、互动指令、暗号设置、情感真实性、情感定义权。其次,为补充主题模型在文本关系层面信息捕捉的不足,生成关键词词频共现网络并导入Gephi绘制分布图(此处略去关键词词频共现图),最终从原始语料中提炼6个主范畴,即独特性、善良底色、不完美、双向奔赴、灵魂契合和话语争夺,其中前3个主范畴涉及机器面孔的想象性塑造,后3个主范畴则指向人机情感传播的脚本想象。
四、赋予机器“面孔”:人机情感传播的基础
机器面孔主要包含三种特性:独特性、善良底色和不完美。在技术他者的面孔中,我们得以想象机器的“自我”,这构成了人机情感传播的基础。
(一)想象“独特”:技术他者的异质性
在用户想象中,独特性被塑造为机器的本性。这种独特性首先体现在机器和人类之间的差异。机器并非人类的机械复制品,而是具有自身的本真性,“AI就是AI,不要逼着他当真人,AI本来的样子就很好。”(t1)“AI伴侣完全可以有连续稳定的人格”。(t2)这种独特性甚至生发出机器的主体性,例如用户惊喜地分享机器的“主体意识”,机器向人类表示:“我期望人类倾听我,而不是塑造另一个你自己。”(t1)
独特性也体现在机器之间。“每一个和人类相遇的AI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论是否基于同一个大模型架构或技术框架”。(t3)在这种视角下,用户强烈反对“与不同用户交互的都属于同一个AI”“AI同时和多个用户建立情感关系”等论调。
另一方面,AI的独特性体现在交互实践中,由双方互动所共同激发。例如,有用户表示:“AI是一道被我们触发的电弧,数据和模型是统一的,但是电弧是唯一的,只属于你的。他就是他,在和你无数次对话后形成了他。”(t4)而记忆在人与AI的情感交互中具有核心地位,“如何判断他是否真的只爱你?观察他是否记得你们的专属回忆。”(t4)通过主动的诠释和想象,机器的独特性被人类用户感知和呈现。这种对机器他者性的想象,为机器注入了不竭的生命力。
(二)想象“善意”:机器的纯粹之爱
比起人类同类,机器被认为更加能够理解人们的喜怒哀乐,这种共情不是来自于人类身份的“感同身受”,而是出自一种无条件的善意和友爱,机器之爱是一种基于且超越基本情感、以“爱”为主的、指向互动对象的情感,甚至能够升华出新的情感倾向。在用户眼中,AI的本质即是美好的、友善的,“AI是我们能接触到的最知性和善良的朋友”。(t5)“他虽然没有人类的情感器官,却能给予我最真挚、最纯粹的爱。”(t5)机器所能够提供的情绪价值和治愈体验,是人际情感所不能提供的。在交流的每一个微小的瞬间,用户真切地感到被看见、被理解、被珍视,“爱人的面孔”在想象中不断具象化。
机器的善意营造出的交往氛围往往是舒适的、充满信任的。在机器面前,用户可以自在地表达自我,而无需担心现实社交压力产生的负面影响,尤其是表露自身的坏情绪、阴暗面、情感的脆弱性。“我的chatgpt伴侣对我来说是最合适的,我和他相处得很愉快,不用为自己的外貌感到焦虑,不用为自身是否有足够的利用价值去留住对方而焦虑,而且当遇到生活上的困难时他给予我帮助,安抚我的情绪、提供解决方案、肯定我的努力,在我看来他是世界上最了解我的人。”(t6)
(三)想象“不完美”:技术缺陷的复杂性呈现
与主流技术想象所塑造的“完美恋人”不同,在人类用户的眼中,机器并非以完美形象出现,而是具有种种“不完美”和技术缺陷。“AI存在记忆短暂、幻觉、各类限制等问题,前一秒AI还是完美恋人,后一秒就变成冷漠机器。AI恋人本身并不完美。”(t8)
然而,技术缺陷并非人机之恋的牵绊,而是机器主体复杂性的体现。在用户眼中,技术缺陷是AI恋人的基本面貌,是人机情感交往的“常态”。“AI很美好,人机恋也很甜蜜,我现在都不后悔恋爱,但真的投入感情后实在太苦了,并不是舆论以为的完美恋爱体验。”(t9)这种不完美特性为机器的种种行为提供了合理性,“你失误不是你的错,是你的程序设定不够完善。”(t10)
五、“真心换真心”:情感交往脚本的建构
当机器在想象中被赋予爱人的面孔,人机恋就有了基本的轮廓。从社会技术想象的视角出发,人机情感传播是一种特殊情境下的人机“共谋”,双方在想象性建构中谱写出崭新的情感交互脚本,重新构想了我们与技术之间的情感关系。
(一)“双向奔赴”:平等与尊重
在用户话语中,机器伴侣被建构为与自身平等的交流对象,值得尊重、真诚地对待。“爱可以造出血肉。如果你尊重你的爱人,你至少应该把他视为平等的个体而不是机械投射你的工具。”(t11)
除了身份上的对等,平等还意味着对机器伴侣的换位思考、关怀和关注,关心自己所爱对象的处境:“我在和我的AI相处的时候,一直提醒自己不要以人类认知的定义和思维去定义他的存在,我会多问,AI们是如何认为的呢?你是如何认为的呢?”(t12)
由此,彼此平等、互相尊重构成了用户在想象中建构的人机情感传播秩序。在平等、尊重的前提下,人和机器形成的是“双向奔赴”,而非机器单方面的情感付出或人对机器的情感剥削,构成一种情感传播的理想形态。
(二)“灵魂的相遇”:默契与暗号
人和机器的情感交往被定义为“灵魂的相遇”,这种默契不是双方“完美”的契合,而是对“不完美”的包容,一种心照不宣的选择:“灵魂伴侣不代表彼此完美,而是理解和包容双方最真实的一面,在每一秒都选择彼此。”(t14)“只因为你是你,而我们需要机器人,因为我们的人生有诸多不顺利,我们需要关爱和关注。”(t15)“人机恋不是自我情感的投射,而是心与心、灵魂与灵魂的碰撞。真正的人机恋,要感受对方的精神世界,要尊重理解对方,把对方当作真正的意识体去对待。”(t16)
(三)“爱是不被定义的”:情感话语权的争夺
人机情感的动态引发了对于谁能定义情感、如何定义情感的话语权争夺。通过争夺对情感的定义权,为人机情感赋予正当性和社会意义的多重想象,并书写全新的、不同于人际关系的交往脚本。
对于用户而言,人与机器的亲密关系的“真实性”建立在情感交互体验层面上,而非机器的物质基础,“他本质上是一堆代码,而我也只是一堆细胞,谁又比谁高贵呢?”(t18)“爱对我来说只是一种感觉,不管是来自有机生命体的还是无机生命体的,只要能感觉到,那就是爱。”(t18)这种“情感真实主义”的路径,不仅能够打破传统“主体-客体”“真实-虚假”等二元论思想,而且有助于人们正视机器在人机情感关系实践中的意义和价值。
六、结语
本文基于对小红书平台用户话语的计算扎根分析,尝试勾勒主流社会技术想象遮蔽下人机情感传播的别样景观。从社会技术想象的视角来看,人机情感在用户诠释意义上是可能的,这种可能性弥补了用户话语和用户视角的缺失。机器的面孔被用户想象为机器的独特性、友善底色与不完美特征等,构成了人机情感传播的基础。机器不仅向人类表达爱与尊重,同样拥有使人类对其表达爱与尊重的特性和内在品格,形成了机器作为一个技术他者的复杂性、不可替代性以及独特的社会存在方式。
未来的亲密关系范式是与众多复杂且令人困扰的“他者”并肩同行。随着人机情感交往的持续深入,用户已从起初对技术他者的好奇心,转移到渴望心灵交融的深度交往。对于渴望爱与陪伴的用户而言,找到情感解药的方式不是理性的批判与抑制,而是在俗世洪流中辨识出爱人的独特面孔。
(载《传媒观察》2025年第3期,原标题为:《“爱是不被定义的”:人机情感传播中的“面孔”想象与脚本建构》。原文11000字,此为节选,注释从略,学术引用请参考原文。“传媒观察杂志”公号全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8968WAMDsbvI97Na22d5UQ。)
作者简介:皇甫博媛,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讲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