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博物馆里开讲《儒林外史》!南京这所初中“沉浸式”课堂解锁阅读新姿势
2025-02-28 10:19:44

2月27日下午,南京市钟英中学初三年级近40名学生走进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参与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领读活动——“嬉笑怒骂,婉而成章——《儒林外史》阅读主题活动”。此次活动由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南京市钟英中学主办,南京市科举博物馆、《七彩语文》杂志社、南京出版社协办。学生们通过阅读《儒林外史》并结合现场讲解,深入了解了千年科举的发展史,进一步领悟了这部经典讽刺小说的社会背景与人物刻画,在行走中学习,在讨论中思考。


多维解读

探寻千年科举文化的历史与传承


在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讲解员姚玮萱为学生们详细介绍了博物馆的设计创意与展示内容。博物馆顶层的水池被设计成砚台形状,象征“汇墨成池”,寓意着科举考试中考生们的辛勤努力和知识的积累。水池面积1300平方米,象征着科举制度1300年的历史。参观路线从地下4层开始,逐级向上,象征着古代考生步步赶考的艰辛。



学生们还通过展览了解了古代科举考试的评级制度,如一二三甲的划分,以及科举制度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尽管科举制度在清末被废止,但其倡导的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精神至今仍在高考、公务员考试等现代选拔制度中得以延续。



从课堂演绎到细节深探

师生共寻经典文学的魅力与深意



活动中,南京市钟英中学语文教研组长汪文娟老师与学生们共同呈现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汇报课——《儒林风云 世态众说》。学生们分组通过表演、对话和讨论等方式,深入解读《儒林外史》中的人物与情节。在“名人厅”展览环节,学生们扮演了书中的经典角色,生动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儒林人物‘号舍’刻像”环节,大家分析了书中人物在科举考试中的状态;情景剧表演环节更是将活动推向高潮,学生们用生动的表演展现了书中人物的多面性。此外,学生们还从现代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了书中角色的社会背景与人性特点,体现了对作品的深刻理解。



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王芳老师则以“从一顶帽子到一座祠堂”为主题,通过分析《儒林外史》中“帽子”与“祠堂”的象征意义,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文人阶层的身份变迁与社会地位沉浮。她指出,帽子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更体现了文人尊严的破碎与社会的讽刺;而祠堂则象征着文人尊严与社会责任,建“泰伯祠”是为了倡导礼乐教化,纠正世风。王芳老师鼓励学生们关注细节,结合历史背景深入思考,真正理解这部经典作品的深刻内涵。


经典领读与创新实践

馆校合作探索传统文化教育新模式



活动结束后,初三(4)班曹梓涵同学表示,此次活动不仅让她对《儒林外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锻炼了她的自信心和临场发挥能力。她认为,这样的活动不仅提升了同学们的文学素养,也增强了团队合作与表达能力,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交流思想的平台。


钟英中学滕之先主任介绍,学校作为首批南京市中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领读学校,已成功举办了三场主题活动,分别围绕《世说新语》《孟子》和《西游记》展开。接下来,学生们还将阅读《桃花扇》和《诗经》。这些经典作品的选取不仅涵盖了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多种形式,还充分考虑了与课本的结合、南京文化的融入等,确保学生在阅读中能够获得全面的文化滋养。据了解,学校注重将阅读与实际体验相结合,如“跟随书本去旅行”活动,带领学生前往南京的著名地点和景点,将阅读与实地感受相结合。此外,学校还针对不同年级制定了相应的阅读计划,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阅读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成长点。



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初中语文教研员袁源表示,这样的馆校合作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还提升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社交能力。她指出,学生们在阅读《儒林外史》时,不再停留于对人物命运的简单记忆,而是深入体会其人物的精神品质,从价值启迪和人生意义的角度去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学生们还通过表演和讨论,生动展现了讽刺艺术的特点,有效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她还特别提到,南京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为此次活动提供了独特的支持,学生们在馆校结合的环境中,通过实地行走和与讲解员的互动讨论,获得了更为深刻的学习体验。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启示,展现了教育创新的巨大潜力。


文字:王蕾
编辑:王蕾

特别声明:本文为扬子晚报新媒体平台“紫牛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个人或机构观点,与紫牛号立场或观点无关。紫牛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因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扬子晚报法务部。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