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常州二院)消化科团队研究成果再登内镜顶级期刊
2025-02-27 08:56:29

        57岁的刘女士(化名),最近1年身体一直不舒服。每次进食后,她的上腹和胸骨后部就开始 “闹别扭”,像有团小火苗在蹿动,烧心得很,还时不时感觉有股热流从胃里直往嗓子眼儿冲,别提多难受了。刘女士尝试过各种胃药都无济于事。到最后每天正常吃饭对她来说成了一种煎熬,生活质量直线下降,整个人被折腾得没了精神。

        不堪忍受的刘女士来到南京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常州二院)求诊。胃镜检查发现刘女士患上了食管炎;高分辨率食管测压的结果也不容乐观,显示她食管下括约肌的压力远远低于正常数值。“食管下括约肌是食管和胃之间的关键‘阀门’。如果压力检测数值过低就证明这个‘阀门’出了状况,可能是本身松弛了,也可能是受其他因素干扰,关不紧了。”南医大三附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林敏介绍“这会导致胃里的食物、胃酸还有其他消化液,倒流到食管里,出现烧心、反流等等症状。”

        胃食管反流病(GERD)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但生活方式调整周期长,显效慢;长期服用药物,不仅患者经济负担重,停药后复发率高,而且多数患者症状无法完全缓解,部分患者甚至对抑酸治疗没反应;外科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虽被视为治疗 GERD 的标准术式,但其应用受严格适应症限制,主要针对食管裂孔旁疝或混合型食管裂孔疝病例,在临床中使用频率也不高。因此内镜下抗反流黏膜干预是近年来新兴的治疗技术,为 GERD 患者提供了新的微创选择。

       经过仔细沟通和讨论,林敏为刘女士选择了一个新技术:抗反流黏膜切除术联合成型术。在团队的精心治疗下,刘女士很快康复出院,困扰她许久的反酸烧心症状几乎全部消失。

        抗反流黏膜切除术(ARMS)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简单、微创、安全且有效的方法,通过切除一部分黏膜,促使创面在愈合过程中形成瘢痕组织,收紧食管下括约肌区域的结构,增强抗反流能力。不过,由于创面愈合过程复杂,术后收缩难以预测,可能引发迟发性出血等问题,2023年消化科有国际学者们提出了 ARMS 联合黏膜成型术的创新想法:直接缝合术后溃疡创面,形成更具弹性的粘膜瓣瓣膜,让 ARMS 得到进一步优化。

        林敏团队从 2024年5月起在国内率先开展 ARMS 联合黏膜成型术,并进一步优化了创面缝合技术。目前已累计完成 10 余例手术,患者治疗效果良好。该临床技术成果被欧洲胃肠内窥镜学会(ESGE)及其附属学会官方期刊ENDOSCOPY(Q1 区,IF11.5)收录。该期刊是消化内镜领域的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这也是林敏团队学术成果近期第二次被收录。

        林敏介绍,ARMS 联合黏膜成型术作为一种内窥镜下微创治疗方法,对难治性 GERD 疗效显著且耐受性良好,为难治性 GERD 患者提供了新选择。林敏提醒,虽然 ARMS 联合黏膜成型术能有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但大家仍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坚持规律饮食,控制体重;戒烟戒酒,加强体育锻炼,降低发病几率。

特别声明:本文为扬子晚报新媒体平台“紫牛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个人或机构观点,与紫牛号立场或观点无关。紫牛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因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扬子晚报法务部。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