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新途•红色AI+》全媒体系列报道今天推出第3集,AI数字人导游“小新”将带着大家打卡人民海军诞生地,探寻海军诞生、发展、壮大中发生的故事。
AI数字人导游“小新”
1,“我们也许是世界上最小的一支队伍”
在泰州一个名为白马庙的小村庄里,有一栋青砖灰瓦的二层小楼。1949年4月23日,在人民解放军胜利渡江、解放南京的同一天,党中央、中央军委电令组建华东军区海军,任命张爱萍同志为司令员兼政委。张爱萍立即在这座小楼里主持了创建人民海军的第一次会议,并庄严宣布:“现在,在座的13位同志,就是人民海军第一批报到的成员。”
临江不靠海,人民海军的诞生地为何会在泰州白马庙呢?1949年1月8日的政治局会议上,中央提出要建立一支能够保卫沿江沿海的海军。几经筹议,中央及中央军委把筹建海军的任务交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并明确由时任三野前委委员的张爱萍具体负责。接到任务后,张爱萍来到泰州白马庙第三野战军渡江战役指挥部。
“历史选择了白马庙。”海军东海舰队原副参谋长、海军初创13位亲历者之一黄胜天接受采访时说,白马庙交通便利,到长江北岸只有十几公里。加上白马庙是革命老区,群众基础好,对解放军有深厚的感情。附近还有传统的造船村庄,为解放军准备渡江作战造了许多木船。
伴随着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的胜利凯歌,人民海军在江苏泰州白马庙宣告诞生!张爱萍对战友说,我们也许是世界上最小的一支队伍,但是13人可以发展成13万兵马。
1989年2月17日,中央军委批复海军党委:以1949年4月23日成立华东军区海军的日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成立日期,泰州白马庙因此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
“海纪馆”外形好比大海中航行的军舰
2,“做好一颗小小的‘螺丝钉’”
陈列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简称“海纪馆”)中的665张历史照片、164件珍贵文物、383份文献史料,清晰地记录着人民海军筚路蓝缕、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
1949年4月23日,国民党海军海防第二舰队司令林遵率领9艘军舰和21艘小艇,官兵1271人,在南京笆斗山江面宣布起义。毛泽东、朱德盛赞这是“南京江面上的壮举”。
1953年,毛泽东首次视察海军舰艇部队,5次题词写了同样一句话:“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
人民海军在战火中诞生,在艰苦中创业,在战斗中成长,一路走来英雄辈出,一代代人无私奉献、无悔担当。1965年的“八六”海战,就是我军历史上小艇打大舰的一个经典战例,这场海战留下了一段传奇,涌现了一批英雄,麦贤得就是其中一位。1945年,麦贤得出生在广东饶平一个船民家庭。18岁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海军战士。
麦贤得年轻时
1965年8月6日凌晨,福建漳州东山岛附近炮声响彻海天,新中国成立后最大规模的海战打响。参战611艇后左主机意外发生故障,麦贤得在抢修过程中前额不幸中弹,他经过简单包扎后仍坚守岗位。当时,机舱里一片漆黑,他只能用手去摸查。凭借着过硬的基本功,他从数千颗螺丝中找到了那颗松动的螺丝,用扳手将其拧紧。之后,他又将整个身体扑在移位的波箱上,双手死死地压住杠杆,让主机恢复了动力。就这样,麦贤得以这个雕塑般的姿势,坚持了三个多小时,直到战斗胜利结束。
战后麦贤得被誉为钢铁战士,获颁“八一勋章”,被授予“战斗英雄”。2019年,他成为“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而面对众多荣誉,他仍是那句肺腑之言:“做好一颗小小的‘螺丝钉’。”
穿越历史烽烟,人民海军屡创奇迹的背后,是忠诚和信念铸就的底色。
麦贤得被誉为钢铁战士,根据资料整合AI重绘图
3,海魂衫曾是一代人的记忆符号
在《钢铁战士麦贤得》的连环画中,很多人都记得这样一个形象:他头缠绷带,身穿海魂衫,坚守在轮机旁顽强战斗。海魂情成就戎装梦,海魂衫曾是一代人的记忆符号,也是勇毅、年轻、向上的象征。我国的海魂衫最早源自于前苏联,1950年7月,海军领导机构参考苏联海军着装,正式制定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制式军服,称为“海针织长袖衫”,寓意为浩瀚的大海与蓝天。
如今,海军军服经过多次改革调整,品种系列逐渐丰富,服装质量不断提高。目前,海军服饰品种多达200多种,主要分为4个类别:礼服、常服、作训服和标志服。
“水兵服是大家最熟悉的海军常服,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在领口和袖口绣有5条蓝色条纹和4条白色条纹,象征着我国的五湖四海。”
老照片AI上色
“经典的披肩领设计,是为了水兵在航行过程中出现呕吐时,防止衣领刺激咽喉,减少不适感。”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讲解员曹可欣告诉记者,现在馆里对外展陈的是07式海军服饰,也是人民海军现役服饰。
为进一步与国际接轨,07式海军服饰将原藏青色调整为深藏青色,本白色调整为白色,夏常服和春秋常服由上白下蓝改为全白色。通常大家认为海军服饰是蓝白色相间的,但在2021年,海军作训服已更换为最新的21式迷彩作训服。
【红色文物导览】
从长江之畔的村庄起步, 走向深蓝
渡江木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的镇馆之宝,该木船长13米,中宽2米,帆高约8米,2011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1949年渡江战役期间,泰州人民积极支前,筹集了一万多条船只运送解放军过江,这条木船就是其中之一。它是纪念馆创建初期从高港区永安洲镇渔民周德宏家中征集而来。
奋进新时代,扬帆新航程。从长江之畔的村庄起步, 走向深蓝,从当年渡江时的木帆船,到如今拥有水面舰艇、潜艇、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合成的军事力量,人民海军锚定“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的目标劈波斩浪,必将创造新的伟大奇迹。
【AI+亮点】
AI修复不止能修复老照片
在这次的资料收集中,“红色AI+”项目组发现有许多历史资料因为历史拍摄技术和时间的原因,产生了不清晰、老旧的痕迹。为了让它们都能变得清楚且鲜活,我们采用了最新的AI技术,对黑白老照片进行上色、还原;对产生的痕迹和斑驳进行AI修复;对不清晰的照片进行AI高清修复,在本集的视频里,我们还对旧视频进行了AI修复。基于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技术,通过对大量史料视频素材进行训练和学习,让机器学习和理解影像的特征,自动修复历史影像中的画面缺陷并提高视频整体分辨率,从而实现标清视频到高清视频的升级修复。
在第三集《《报到!起航!》视频里,我们还用到了AI面部重塑技术——这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一些雕塑、模型等,进行个性化地定制,针对面部重建和编辑的一种技术。在海军服饰展示部分,后期制作人员对模特衣架进行了面部重塑。
策划:刘璞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梦航 薛蓓
视频:朱君贤 卢婧 李雪琪 马斌
设计:肖甜
校对:李海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