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正良丨三重美学视域里的陶博吾
2023-07-18 11:56:52

20世纪的中国诗书画界名家荟萃、大家云集,但在这三大领域皆出类拔萃、堪称一流者,一定少不了陶博吾。陶博吾作为江西彭泽的一介平民,以其显赫的师承渊源、坎坷的人生阅历、朴素的信念追求、卓越的艺术建树,凭借书法真的品格、绘画善的原韵、诗词美的崇高,在晚年横空出世、一鸣惊人。

陶博吾作品

——在书法领域,陶博吾以线条语言的感性形式,于大篆和行书间“望尽天涯路”(晏殊语),探寻象征主义与金石气韵的完美契合,蓄积陶氏书法真的品格。

书法线条语言的感性形式如何在创作中体现,吴昌硕等20世纪的多位书法大家都进行过探索和探秘。这一感性形式是通过我们被对象刺激(线条语言张力)的方式来获得表象的接受能力,并以空间(书体之间的关联)和时间(书法演进的脉络)为介质,为鉴赏者提供直观质料和必要经验。陶博吾以王国维的第一重境界为原点,通过追寻线条语言的感观停留及接受体验,把象征主义美学原理与书法本体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他不同凡响的关于书法真的品格。

陶博吾的书法系特质鲜明的文人书法,其书法所荟萃的真的品格,可从三维视角来寻找。品格之一:对传统的真情敬畏。从学书的经历来看,他曾走过一条遍临各帖、瞩目一家、融会贯通、凸显个性的历史之路。尤其在名师沈溪桥、吴昌硕、黄宾虹等大家的直接影响和言传身教下,开始系统研习碑学名篇、帖学经典。这期间,吴昌硕的书法思想对其影响巨大。晚年是陶博吾用功最巨的时期,他把一生的所思所悟都融化于笔端,在书法的表现形式、表达技巧、精神蕴藉、情感递进、观感合一上等方面下功夫,实现其书法作品在吴氏风格上的局部突破,完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吴氏艺术上的当代超越。这一突破和超越,从美学意义上来说,实际上是把书法的象征意义和意义的表达处于分离状态的事实,向着完满契合的方向大大地迈进了一步,为象征主义美学因子在其书法中的流布奠定了基础。

品格之二:对经典的真爱传承。从瞩目的本体来看,他曾一度研习于四体之间,入上海昌明艺专后,开始在大篆和行书上“独上高楼”(晏殊语),渐渐在三个方面成就气象:崇尚古典,他以《石鼓文》和《散氏盘》为聚焦重点,他的《集散氏盘联》等作品,在取法秦汉篆书风韵的基础上,追寻和沉淀大篆的苍茫厚重之美,把文人书法的雅气和逸气跃然纸上、稀释笔端,从而形成文人书法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陶氏风骨;坚守古法,他的行书五言联、七言联等作品,以节奏和气势的流畅、书写的简便和笔画的简化来推动书写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在保留篆书朴拙韵味的同时,增加了行草书的质感与畅感,走出了陶氏有别于古人和吴氏的历史新路;突出古韵,他的系列题画诗等书法作品,利用大写意笔法笔势,把个人的文化修养、人格修炼、艺术修为嵌入其中,完成了书法古韵在精神聚拢、形式兼容、体态互补等方面的营造,他跳出三界、纵横五行的文人气息,为象征主义美学主旨在书法韵致中的喷薄找到了共鸣母体。

品格之三:对书论的真知探索。从传统书论的弘扬来看,他曾长期研习于书法理论经典名篇之中,“望尽天涯路”之际,也是他形成自己的书法理论之时。他的书论精髓主要集中在三个类别:名言警句类,凸显一个书法思想家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他告诉我们:在书法经世致用和教育功能上,书技小道通大道,书品就是人品,吾辈当匡时济世,为国尽力。心得感悟类,表白一个书法理论家的真知灼见和殷殷期望。他提醒我们:执笔要突出“指实掌虚”四字,章法布局要从古人法书中来,要把几种有趣味的字融合起来成为自己的字。创见创新类,亮出一个书法真人的独到见解和实践指南。他引导我们:作书须入法度之中,又须超越法度之外;从艺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创作要书贵有情有意,方为极致。尤其是他的名著《小篆研究》三卷,其论述之深刻、解析之全面、观点之新颖,即使放眼当代学院派的一流书论家们,也无人望其项背。

因此,陶氏书法在真的品格上就汇集了三大意蕴:在理论之真层面,他以承继的勇气,虔诚地弘扬传统,提出了独具特色的陶氏书法新理论;在精神之真层面,他以洒脱的静谧,孤独地沉淀自我,展示了文人书家的时代新境界;在实践之真层面,他以创新的胆识,执着地寻觅变革,开辟了当代书法的探索新领域。这些建立在书法感性形式维度上的三大意蕴,为象征主义美学在书法创作及理论中的运用找到了载体,进而支撑起陶氏书法在20世纪的中国书坛卓然而立、卓尔不群。

陶博吾作品

——在绘画方面,陶博吾以翰墨精神的知性形式,于山水和花鸟间“衣带渐宽终不悔”(柳永语),探求古典主义与传统美学的浑然一体,集聚陶氏绘画善的原韵。

绘画翰墨精神的知性形式怎样在作品中凝结,黄宾虹等20世纪的多位美术大家都从事过实践和实验。这一知性形式是通过对翰墨精神的捕捉、笔墨色彩的感悟、士大夫情结的寻找等,形成对绘画作品在艺术质量和价值上的综合判断。陶博吾以王国维的第二重境界为基点,在山水和花鸟间探寻自然风物、万千生命与人文精神的相互知照,通过绘画理念和形象观感的统一、生活顿悟与普遍理想的一致,实现古典主义与中国传统美学善之基因的相互交融,从而凝结他独具匠心的关于绘画善的原韵。

陶博吾的绘画系底蕴深厚的文人画,其绘画所弥散的善的原韵,可从三层架构来凝望。原韵之一:凸显中国文化善的思想。善的思想一直是文人画的精神旗帜之一,受吴昌硕的影响,他的《松山陋室》《丰收图》等作品,以对中国传统大善至纯的崇敬精神和心灵向往为核心,按照以篆书笔法直接入画的法则,将书法的用笔、用墨的厚重等融入写意山水和花鸟之中,形成富有仁义情操、金石韵味、形简笔拙、墨重气足的独特画风。这一画风,既有文人画高雅的文化潜质,又摄入了世俗市井的原初形态,以雅俗共赏、欢快祥和呈现总体艺术特征。

原韵之二:营造道德体验“善的本境”(陈雨光语)。善的本境向来是衡量文人画是否具有教育感召功能的识别方式之一,他在黄宾虹、潘天寿的教诲下,把珍视生命和笑傲人生作为承载道德体验的演绎舞台。他的《吾园苦吟图》《重阳抒怀》等作品,以山水寓意、花鸟寄情、民者高境的道德自省,用“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来催生“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梁晓声语)。因此,他画里的花草,长势及态势或旺盛或烂漫,折射出无穷的生命之力;他画里的山水,疏势及密势或粗犷或细腻,流淌出无言的生存之道;他画里的鸟兽,动势及静势或矫健或恬淡,映照出无限的生存之恋。这些无需提醒的自觉体验,构成了陶氏绘画对善之本境的不懈追求。

原韵之三:释解心灵感触善的情趣。善的情趣始终是区别文人画与其他画种的参考标准之一,他融汇百家、释放个性,他的《春色满园》《葫芦图》等作品,以诗书画和鸣的大美旋律,尽兴感怀人世之沧桑、活着之纯美;以近乎孩童的天真率意,尽情遥想红尘之眷恋、桃源之温馨;以随心所欲的写实写意,尽力舒展磨难之线条、平顺之色彩。因此,他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兽一鸟,在“萧散简远”(苏轼语)的境界里,就有了既陌生又熟悉、既无声又有声、既古典又现代的万千情趣。这些属于善的情趣,使其绘画在内在美和气格美方面,自然地转化为他的深厚学养和文化精神。

因此,陶氏绘画在善的原韵上就具备了三大特质:在道德哲学范畴,他以善的超越,努力修炼内心的道德观念,让人们“在可知的世界中最后看到的,乃是善的理念”(柏拉图语);在艺术哲学范畴,他以善的传递,深刻勾画艺术的伦理特征,让人们时刻感受到正面价值观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在传统哲学范畴,他以善的修行,不断参悟善的内涵与外延,让人们在天人合一的星空里自省。这些建立在绘画知性形式视野里的三大特质,洋溢着浓厚的古典意蕴,为古典主义美学在绘画创作中的实践搭起了桥梁,进而擎架起陶氏绘画在20世纪的中国画坛独领风骚、独具神韵。

陶博吾作品

——在文学原野,陶博吾以诗词的理性形式,于田园和沉思间“众里寻他千百度”(辛弃疾语),探索浪漫主义与诗化哲学的情理交融,释放陶氏诗词美的崇高。

诗词的理性形式如何在文本中孕育,王国维等20世纪的多位大诗人都致力过寻觅和寻找。这一理性形式是通过对诗词韵律美的演奏、画面美的构筑、形式美的集结等,把“一时闪动的力量,跟着潜意识浮沉”(林徽因语),架构诗文作品在语言、意象和节奏上的理智表达,从哲学上把“世间一切都视为幻影”(王国维语)。陶博吾以王国维的第三重境界为视点,在冷静与节制、直观与概念的反思中,实现浪漫主义美学与现实生活的内心萦回,从而释解他与众不同的关于诗词美的崇高。

陶博吾的诗词系凄美清丽的士人诗,其诗词所蕴含的美的崇高,可从三个方面来赏析。崇高之一:感悟平凡生活的美之恬静。他一生处于民间,自诩为陶渊明的后代。他的生活类诗文如《山居》等,如同他的画一样,家中的锅碗瓢盆,田里的瓜果梨桃,门前的鸡鸭猫狗,均可随时入诗入画,它们如同一曲和谐浪漫的田园交响曲,洋溢着桃源生活的万千惬意,张扬着村野士大夫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情怀。这些诗词所萦绕的“伟大心灵的回声”(古罗马朗吉弩斯语),看似平平淡淡、纯白如水,但在波澜不惊的平面下,却奔涌着源于思想追问的五彩浪花,翻腾着折射人世沉浮的众生百相。

崇高之二:感怀命运多舛的美之悲壮。陶博吾一世千磨百折,直到晚年才趋于安稳。他晚年所写的如《题梅竹双清图》等众多题画类诗词,最具艺术潜质,最耐读和最值得回味,成就也最高。在这里,山水皆有灵性,花草皆有思维,鸟兽皆有情感,它们把命运的思索、人生的感悟、向往的美好、追求的愉悦,都升腾为无言的深邃和无语的壮歌。如同他的诗“何须留话当年事,依旧潇潇故园秋”和李商隐的名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那样,沉郁隽永,凄美壮丽;如同《命运交响曲》(德贝多芬曲)那样,流淌出对艰难与悲怆、奋斗与抗争、光明与胜利的冷峻思考。

崇高之三:感念人生追求的美之超迈。陶博吾一辈子正气盈身,士大夫情操一刻不从忘怀。他的逃亡类、度难类、杂感类诗词如《满江红》等,有先祖陶渊明的情真味永,有诗圣杜甫的沉郁顿挫,有古典诗文的温婉敦厚,有现代新诗的自由奔放。他以批判现实主义为基点,把最真实的内心世界理性地放逐于字里行间,把历经沧桑的百年岁月揉碎并稀释在思想的颗粒里,以求道悟道的最高境界,呼唤社会良知的觉醒和家国情怀的奔放,思考着比个体荣辱更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为后世树立起为人为文的不朽路标。

因此,陶氏诗词在美的崇高上就闪现了三大光点:在个体意识上,他认为人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不管深居何处,都要为大时代浪花的奔腾而蓄积能量;在社会责任上,他以平民之肩扛起一个时代的文化担当,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在诗词里回家时,一定会找到属于历史的绚丽之路;在文化传承上,他关于独立精神的反思和独立思想的皈依,为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探寻了方法和路径。这些穿梭于诗词理性形式互溶上的三大光点,以纯粹的耀眼光环,为浪漫主义美学在诗词创作中的闪烁提供了热源,进而闪亮起陶博吾在20世纪的中国诗坛一枝独秀、一骑绝尘。

三重境界塑人生,视域辽远皆清澄。解析这个几乎与20世纪同龄的老人,陶博吾的一生可谓中国20世纪风云变幻的缩影。百年孤独,造就了一位无可比肩的布衣大师。他的书法以沉郁的厚重,升华着吴昌硕的金石气息;他的绘画以纯然的灵动,承袭着黄宾虹的雄浑气概;他的诗词以绵远的思辨,倾诉着思想者的心路历程。用一生的守望和一世的超然,在王国维的艺术三境界中笔墨纵横,在黑格尔的美学三层次间诗意栖居,最终走进三重美学的广阔视域,走进中国20世纪波澜壮阔的文化殿堂。

陶博吾简介:陶博吾(1900年—1996年),江西彭泽人,中国诗、书、画艺术大家。早年入南京美专、上海昌明艺专学习,师从沈溪桥、黄宾虹、潘天寿等大家。抗战时逃亡江西,后任教于江西宜春樟树中学;新中国成立后,居江西南昌,一度为中学教员,晚年进入创作丰收期并极负盛名。陶博吾艺术上一生推崇吴昌硕,其书法超凡脱俗、个性鲜明,其绘画不拘成法、奇异生动,其诗文情真意切、平素隽永,被列入中国20世纪最杰出的20位书法家之一,被美学家蒋孔阳称为现在重新被发现的一位对时代有批判的现实主义大师,著有《习篆一径》《陶博吾书画集》《博吾诗存》等。

作者简介:胡正良,江苏徐州人,研究生学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书法美术评论家,康德哲学研究学者,研究员,现居江苏南京。


总编辑:蔡啸泉

编   审:蔡  娟

特别声明:本文为扬子晚报新媒体平台“紫牛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个人或机构观点,与紫牛号立场或观点无关。紫牛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因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扬子晚报法务部。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