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有人走的野道
近日,小红书上出现大量分享在南京紫金山采蘑菇的分享帖,帖文中网友晒图称在紫金山多处可采到鸡枞菌、见手青牛肝菌、鸡油菌等可食用品种野生菌,引来更多网友跃跃欲试。野生菌因味道鲜美而在西南地区极具人气,但同时不少人吃野生菌出现幻觉或致死的新闻也时有发生。7月13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实地前往紫金山体验捡菌子,结果发现实际情况要比网帖中展现的情况复杂得多。除采集过程中充斥着安全风险外,记者发现的11种蘑菇后经专业人士辨别后发现6种有毒,其余蘑菇也可能存在与有毒蘑菇混淆的危险,不建议食用。
比野道更偏的地方容易找到
需防中暑、毒蛇和野猪
13日上午,紫牛新闻记者从紫金山脚白马公园处开始登山体验捡野生菌菇。出发前,记者就已做好准备,在看了不少经验分享帖后,长衣长裤是找菌子的标配可以防止蚊虫叮咬,同时准备一个透气的小篮子能避免采到的菌子闷坏。早晨9点,一些登山锻炼的市民沿着盘山公路或登山步道向上进发,而这些人多的路两旁几乎很难看到什么蘑菇。
野道附近的警示牌
根据网友的经验分享,记者没有走人多的主路,而是选择了偏僻的野道。紫金山上的野道大多是由户外徒步爱好者和科考人员用脚走出来的土路,这些野道平时鲜有人走,两旁的灌丛有些已挡在路中央。野道附近还设立有安全提示,告诫游人可能存在被马蜂、毒蛇、蝎子、蜈蚣等毒虫叮咬危险。在野道上行进不久后,便能看到零星的一些蘑菇,这些蘑菇大多有着灰灰的伞盖,白色的秆,也有通体白色的种类,看上去并非印象中鲜艳的毒蘑菇。
“赶尾人”辨别记者发现的蘑菇大部分有毒或不建议食用
记者注意到,野道旁的蘑菇数量依然不多,而远离野道的位置则常能发现有大一些的蘑菇。在一片没人走过的树丛里,一棵倒下的腐木旁就生长着不少野生蘑菇,其中有看起来可以吃的黄色蘑菇,也有圆滚得像面包状的蘑菇。随着注意力放在找蘑菇上,记者偏离野道的距离越来越远,最后花费了来时近两倍的时间和路程才安全回到野道。
另一方面,随着温度不断升高,记者所穿的长衣长裤开始被汗水浸湿。虽然长衣长裤确实有着很好的防蚊虫叮咬作用,但在登山时却没法起到散热的作用,若没有准备水或其他降温防暑用品则容易发生中暑。从早晨9点到11点半,记者沿着野道及附近树丛中进行寻找,最后发现了11种不同的蘑菇,整个过程比正常登山要更为消耗体力。过程中记者还看到疑似野猪挖出的坑和野生动物居住的洞穴,幸运的是此行并未遇到蛇与野猪出没。
科普作者介绍:大部分均有毒
采集也需注意种群保护
14日,记者将发现的蘑菇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传给菌类科普作者“赶尾人”,经过仔细辨别,他告诉记者11种蘑菇中6种有毒,其中记者采到的欧式鹅膏菌会使人肾衰竭,还有仅凭外观无法辨别毒性的种类。“赶尾人”告诉紫牛新闻记者,剩下没有毒的蘑菇也存在着不好吃或不好界定毒性的情况,“你采到的草鸡㙡鹅膏也是很危险的,虽然能吃,但是极易与剧毒的假褐云斑鹅膏混淆,因为外表几乎没有区分。紫金山上的蘑菇物种非常丰富,多样性非常好,但是好吃的很少,能比平菇好吃的都已经是凤毛麟角,没有必要冒风险采集”。
记者在紫金山发现的蘑菇(不建议食用)
“赶尾人”介绍,紫金山是一个生态非常好的地方,有着各种树种腐木也较多,孕育着丰富的蘑菇菌种,“南京发现的鸡枞为间型鸡枞,是白蚁种植的食物,其他季节长出来后白蚁就会把它吃掉,夏季它生长速度很快白蚁吃不过来的时候,就可以被采摘制作成为美食。南京发现的牛肝菌,据我们测序发现和云南那边的相似度非常低,也就是说如果生搬硬套,按照云南那边的方法来进行处理和吃,也可能存在很大中毒风险。”
记者在紫金山发现的蘑菇(不建议食用)
“赶尾人”长期在南京地区进行菌类研究和科普,他告诉记者,今年因为雨水充沛紫金山上生长出了不少蘑菇,但也引来了不少人的采摘。对于采蘑菇变得火热,“赶尾人”也表示出不少担忧,“我们发现紫金山这个区域的蘑菇新物种非常丰富,大概有20%到40%的物种是未知的,在未来科研和国家要进行育种方面都有着重要价值。如果在被科学家认知发现钱遭到毁灭性采摘的话可能就直接灭绝了,这是很可能发生的一件事。”
记者在紫金山发现的蘑菇(不建议食用)
记者注意到,在“赶尾人”的自媒体账号上,他还制作了不少科普视频教大家如何采蘑菇和避免毒蘑菇。“这是一种迫不得已的办法,因为别人都在发采蘑菇,你不去科学介绍的话可能更多人被带偏。我通过讲蘑菇辨别和传播采集的方法把知识传播出去也是一种保护。”在相关视频评论下,他还会及时回答不少人的提问,为网友解答防中毒的知识。
记者在紫金山发现的蘑菇(不建议食用)
“赶尾人”表示,目前小红书等平台上有不少人晒出紫金山采到的蘑菇中,就含有毒性较强的蘑菇。“没经验的人尽量不要去采,因为我们实践中会发现有很多人,把其他的一些蘑菇当成鸡枞菌去采。例如大青褶伞是整个华南地区毒性非常大的一个蘑菇,每年中毒最多的案例都是把大青褶伞当鸡枞食用。”
记者在紫金山发现的蘑菇(不建议食用)
“赶尾人”告诉记者,从生态保护的角度来说,他更希望人们能像对待昆虫一样对待野生菌菇,如果在身边发现有毒的蘑菇就及时销毁,如果在自然中发现则用双眼去欣赏即可,尽量不去破坏原始的生态。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燃
校对 李海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