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首部国民神话史诗电影《封神第一部》发布“神话成真”特辑,从剧本创作、美学系统、工业化探索这三个维度,揭晓了导演乌尔善与幕后团队所架构的“封神”世界观。
以年轻视角突显当代意义,三千年经典跨越了时间
记者看到,导演乌尔善在“神话成真”特辑中表示:“每一个民族到了一定的阶段,都要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有一个追溯、提炼和重新表达。”这正是《封神三部曲》通过流传了三千年的封神故事所做的事情。
影片改编自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与宋元话本《武王伐纣平话》,导演乌尔善和编剧团队进行了近五年的研究和创作,最后决定用三部曲结构——用三部电影讲述一个完整故事、每一部又独立成片的方式去做改编,讲述封神故事最核心的部分。
正如剧本顾问芦苇在“神话成真”特辑中所说,《封神三部曲》“本质上来讲是个英雄成长的故事”,此次,影片不再以姜子牙为核心去讲“武王伐纣”的故事,而是通过年轻时期的“周武王”姬发的视角来重述封神故事。
电影《封神第一部》是《封神三部曲》的开篇之作,讲的是商王殷寿暴虐无道,西伯侯之子姬发觉醒;《封神第二部》讲殷商大兵压境,姬发保卫西岐家园;《封神第三部》讲武王伐纣,人仙妖大战,封神天下。
编剧冉平提出:“把商周之变的历史讲给现代青年听,需要解决如何跟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的难题。”
导演乌尔善希望通过年轻人的视角,充分挖掘出封神故事中的当代意义,也就是讲述我们每个人必然经历的——鉴别真伪,抉择善恶,最终获得心灵成长的历程,让当下的年轻观众从中获得共鸣。他在特辑中谈道:“《封神三部曲》还是在讨论正义、善良、情感的力量。希望这个电影所讲述的故事,能够打动任何文化背景的人。”
走访与封神故事相关的文博场所,打造中国原创视觉体验
封神故事从商周到明朝《封神演义》成书,时间跨度长达2500年,为从这个历史周期里选择视觉美学的依据,导演乌尔善与美术指导、概念设计艺术家、编剧、视效总监等主创团队进行了漫长而严谨的考察研究。
他们走访山西、陕西、河南等封神故事相关的博物馆和历史遗迹,去探寻一个中国的、原创性的、只属于《封神三部曲》的美学世界。
元代永乐宫壁画启发了主创团队的创作灵感。据悉,永乐宫壁画是中国古代壁画的杰作,位于山西省芮城的永乐宫(又名大纯阳万寿宫),其艺术价值最高的首推精美的大型壁画,不仅是我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杰作,在世界绘画史上也是罕见的巨制。
永乐宫壁画是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瑰宝。整个壁画共有1000平方米,分别画在无极殿、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里。其中三清殿是座主殿,殿内壁画共计403.34平方米。画面高4.26米,全长94.68米。
美术指导及人物造型指导叶锦添表示:“(永乐宫壁画)有仙气,也有写实,也有细节,也有美术的经典”,非常适合《封神三部曲》。
导演乌尔善也在特辑中感慨:“你必须要站在它面前,要真的进入那个世界里面去看壁画,你才能感受到它的力量,才能使它变成创作的元素。”
最终,导演乌尔善和概念设计及美术团队为封神世界设计了完整的美学系统,融合元明道教水陆画、商周青铜器元素和宋人山水的美学风格,贯穿整个《封神三部曲》的视觉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人界、妖界、仙界三个美学系统,带来前所未见的华夏美学体验。
三部曲连拍,勇于为中国电影工业化探路
中国电影工业发展至今,那些技术难度大、工种配合复杂的高工业化电影,总要有人勇于尝试,《封神三部曲》便是探路者之一。
无论华语电影首次采用三部曲连拍,还是拓荒中国神话史诗类型空白,都极大地增加了制作难度。执行制片人吴学军在“神话成真”特辑中透露,《封神三部曲》是一个无法用过往经验来总结和评价的项目。
据悉,整个长达一年半的拍摄周期之中,在不查重、不去重的情况下,登记过的剧组工作人员超过8000人。
庞大的剧组对制片管理提出了科学高效的硬需求,而科学管理也是衡量电影工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执行制片人吴学军为此探索出了通过制度和流程实现科学管理的方式,“第一,严格的制度,第二,有序的规划,第三,就是我们用最少的环节去衔接各部门”,体现出有计划、有秩序、有流程、高效率的工业化特性。
在“神话成真”特辑里,有段“我们要等光”的幕后拍摄花絮,不仅可见剧组的艺术追求和严谨态度,更令人感受到剧组在中国电影工业化探路过程中“等光”的决心与信念。
谈及拍摄制作的重重艰难,导演乌尔善表示:“它所碰到的困难和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该都是开拓作用的,也许能给中国的其它的电影剧组提供一些经验和帮助。”
影片《封神第一部》由乌尔善执导,费翔、李雪健、黄渤、于适、陈牧驰、此沙、武亚凡、夏雨、袁泉、王洛勇、侯雯元、黄曦彦、李昀锐、杨玏以及陈坤出演,将于7月20日全国上映。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校对 徐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