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近日正式公布,南京小西湖项目荣获创新设计项目大奖。据悉,这是自2000年UNESCO亚太遗产奖建立以来,江苏省首次荣获该奖项。
位于小西湖街区的堆草巷口袋公园。
小西湖街区这个国际奖项获得不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予南京小西湖街区项目的评价是:在社会和技术创新方面,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资源管理教席主持教授、亚洲遗产管理学会秘书处负责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董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南京多年来探索快速现代化进程中保护与发展平衡的努力,让世界都感受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这个联合国颁发的国际奖项获得的不容易,对于拥有众多’老古董’的古都南京来说是一个肯定,让我们更有勇气去‘挑战与发展共存的世界遗产’。”在听到南京小西湖街区项目获奖的消息后,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韩冬青非常高兴。
小西湖项目通过“小尺度、渐进式”更新,不仅重新焕发生机,而且保留了原汁原味的烟火气。在南京,越来越多的老旧街区通过城市更新打造的街区成为南京新的文化地标,伴随着一个个历史文化街区的回归重生,这里也成为跨文化交流、讲述南京故事最好的舞台。
近年来,南京名城会多次把国际交流活动放在这些街区内的创意空间内举行,让人们在活“古董”中感受古都金陵的丰富和美好。
小西湖街区的24小时书吧。
多元化交流,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南京探索”
事实上,小西湖街区项目的获奖只是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获得国际社会肯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南京广泛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国际合作,推动文明互鉴与民心相通。
2021南京名城会现场。
2021年名城会期间,不仅广邀世界各地历史文化名城的代表,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嘉宾,展开精彩的思辨,分享最前沿的观点,共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而且还上线了历史名城文化博览会官网,通过云端联结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专家学者。以数字化前沿科技来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路径,成为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重要实践之一。
今年是南京成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40周年。10月-11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南京创意中心合作的《丝绸之路沿线文化交流主题集:建筑与古迹》专家咨询会议进行了在线研讨。
该项目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项目发起的出版项目,隶属于“2013-2022国际文化和睦十年”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计划”,计划于2023年10月出版。15位建筑和古迹领域国际高层级专家学者围绕建筑与古迹主题册,追溯丝绸之路沿线建筑交流的历史和地理印记,研究与建筑和古迹主题有关的丝绸之路共同遗产,以确定主题册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
交流主题集:建筑与古迹》专家咨询会议
与会专家纷纷表示:“建筑和古迹是丝绸之路沿线不同文化之间对话和交流的主要领域之一,被认为是当今全世界不同文化共享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主题册对于丝路沿线文化的交流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高层次对话,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南京实践”
南京围绕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以及国际化合作和传播还开展了很多。2022年11月26日至11月27日,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常态化系列活动“第四届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国际会议”在南京世界文学客厅召开。
汇集了德国、美国、英国、意大利等30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基于文脉延续的城市新空间、文化保护视角的全域博物馆营造、以城市设计推动古城复兴、基于人群数字画像的城市设计探索等议题展开讨论。其中,东南大学分享的基于时空数据关联的南京老城革命史迹保护与利用案例,受到其他与会专家的肯定与好评。
据悉,今年年底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组委会还将与世界城市文化论坛组织合作,围绕“文化激活滨水城市发展”进行持续的国际交流与探讨如何以创新文化推动城市空间建设,分享城市滨水区开发升级的最佳实践。
名城会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即将举办的这一国际研讨活动抓住全球城市的共性特点,拟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让来自不同传统、文化和文明的参与者关注滨水城市的发展,推动滨水文化资源转化成为城市文化资源,创造河流文化的永续发展动力。同时广邀全球智慧,为南京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提供借鉴与思路。
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常态化系列活动“第四届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国际会议”。
创新型路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南京力量”
除了本土实践,南京许许多多的高校学术团队还活跃在世界各地,以实际行动推动历史名城保护的国际合作,为当地的文化遗产保护贡献“南京力量”、“中国智慧”,深化对外文化交流。 “我们已经看到,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作出的努力在逐渐走上世界舞台。以南京小西湖项目为代表的一批整体遗产保护方案,受到全球各地、越来越多的文化古城关注。”董卫介绍,南京的经验和科研力量正在扩大其影响力。
“通过一整片建筑群、街区、村落等的保护,形成整体遗产保护方案,留存住风貌和气质,同时活跃当地的经济、文化生活,这是目前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趋势。”董卫表示,为了更好地将国内的保护经验向外传播,加强国际间合作,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他和团队不仅在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城市历史白皮书》等理论文件的编撰,还在缅甸、柬埔寨、印度、尼泊尔、非洲等沿线国家和地区参与了许多古城保护的实践案例。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水涛教授团队也曾多次率队前往俄罗斯、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开展考古发掘,在推动跨国考古及国际合作方面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并通过探寻草原文明与大河文明的互动通道,从中找出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的差异性,真正做到以我为主,推动中国文物保护智慧走向国际化。
东南大学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的“亚洲遗产档案中心”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亚洲遗产管理学会秘书处”两个项目,致力于持续推动亚太地区历史城市以及城乡的可持续保护与发展,同时推进文化遗产管理能力的新基准。
未来的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面向未来,南京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与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名城、与青年人发生美好的链接与回应,探讨共性与特性,通过文明交流互鉴,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可持续和谐关系,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校对 徐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