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再发力,海安以志愿服务涵养城市文明
2022-08-24 15:48:03

开启现代化,奋进新征程,海安在全国文明城市基础上再发力、再攀高,提出了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奋斗目标,以志愿服务涵养城市文明,让志愿服务成为海安城市精神和时代风尚的重要标志。

“文明海安”体现在“两个多”:一是“好人”多,近年有19人入选“中国好人榜”,今年1月份发布的“江苏好人榜”上,南通2人上榜,均为海安人;二是志愿者多,全市87万常住人口中有26.45万名注册志愿者,占比近三成。海安作为全国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市),坚持以志愿者为主体力量,以志愿活动为主要载体,全面推进“志愿之城”建设,志愿队伍持续壮大。

今年3月,海安召开“志愿之城”建设暨新时代文明实践再出发动员大会,在全省率先提出建设“志愿之城”的目标,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市委书记于立忠指出,建设“志愿之城”,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要以改革创新的思维推动志愿服务向规范化、专业化、多元化发展。

人人参与、人人共享,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没有“局外人”。“好人”引领示范,“红马甲”遍布城乡,海安打造“志愿之城”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退休后,我又当起了编外‘环卫工’,多一点收入就可以帮助更多人!”志愿服务50多年,刘宏燕获得“中国好人”、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江苏省道德模范、江苏省优秀志愿者等殊荣。为发挥“好人影响力”,海安先后成立刘宏燕好人工作室、设立刘宏燕好人基金。“跟着宏燕学雷锋”“关爱抗战老兵”“留守不孤单”“情暖回乡路”“爱心助空巢”等系列志愿服务活动火热开展,“我为人人”蔚然成风。

建设“志愿之城”,是目标更是行动。海安密织志愿服务“一张网”,建立了“1+17+231+5000”四级服务网格,即一个市级实践中心加强顶层设计,打造“中央厨房”;17个实践所派送“四季套餐”,志愿服务队规模不断扩大;231个实践站速递“营养快线”,服务群众;5000个实践点创建“家常菜系”,打造“10分钟志愿服务圈”,组织志愿者围绕“家家到户户暖”行动,开展微小型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300多个优秀志愿服务项目,荣获国家级荣誉4项、江苏省级荣誉22项,南通市级荣誉64项……海安用力编织着对宏大图景的深情,也镌刻着渺小却深沉的厚重。

海安正全力以推进“志愿之城”建设为抓手,全面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助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市委书记于立忠更是多次牵头召开常委会研究部署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推动全市新时代文明中心(所、站)深化拓展建设,持续将实践所站打造成学习传播科学理论的大众平台、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阵地、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新风的精神家园、开展志愿服务的广阔舞台。

对于“志愿之城”建设重点任务进行了量化分解,从基础指标、保障指标和成效指标3个方面划分了责任主体单位。如明确规定党员干部、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初中以上学生80%以上成为注册志愿者,注册志愿服务队不少于1000支,志愿者总数33万人,活跃度达85%……到2023年,全面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社会化运作、社区化服务、专业化建设、制度化保障、信息化管理。

海安的服务网络也日趋完善,以市级文明实践中心为统领,坚持上下联动、分层推进,发挥实践站前沿阵地作用,“四位一体”开展为民办实事活动。社会效应初步彰显。关爱“一老一小”,400余名志愿者成为行动不便老人的“家庭医生”,“助力贫困儿童圆梦”行动惠及2000多名儿童。成功打造“福娃”“百姓名嘴30×50孵化工程”等有影响的品牌项目和志愿服务典型。“有温度”的志愿服务,切实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

打造“健康小屋”是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的一项重要便民举措,也是海安筑牢文明基石,为生命保驾护航的生动缩影。全市在原有医疗机构核酸采样点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人员密度、服务半径、交通便捷度等多个因素,首批打造20个“健康小屋”便民核酸采样点,分别位于文化艺术中心广场、火车站广场、七星湖月亮广场等9个分布点,目前已全部建成并按时段开展采样工作。随着天气不断升温,防护服密闭性强不透风,对医护人员长时间采样以及样本规范存放都是不小的考验。该小屋内设有空调、正压新风系统、紫外线灯等设备。其中,正压系统打开后,小屋内部气压高于外部,可有效阻止外部气流进入,为医护人员提供安全保障。

草木蔓生,春山可望。海安市将按照“全线展开、全域覆盖、全面深化”的要求,扎实推动海安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全面拓展、全方位推开。在现有的市、镇、村、组四级阵地网络基础上,扩大阵地覆盖,建强志愿服务队伍,不断丰富文明实践内容,把文明实践传递到千家万户,把宣传平台建到群众身边,把文化生活融入百姓心中,用道德情操洗礼百姓心灵,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通讯员赵雨姜明濮端建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朱亚运

特别声明:本文为扬子晚报新媒体平台“紫牛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个人或机构观点,与紫牛号立场或观点无关。紫牛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因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扬子晚报法务部。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