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白纸,几根线条;些许颜料,点点用心。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诗词向来以其阳春白雪式的美吸引无数虔诚的“追随者”。这个暑假,南京市瑞金路小学为了让孩子们深刻感悟经典文化的内涵,激发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组织三、四、五年级的孩子们为经典古诗词作画,让他们用画笔表达诗歌的意境。孩子们交上来的作业令人赏心悦目,简直美呆了!
少年志编辑 徐彬雯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
别样的解读
《回乡偶书》竟是同一个人“穿越”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古诗《回乡偶书》由唐代贺知章创作,表达游子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思乡之情。南京市瑞金路小学六(3)班朱思雨同学画了一位老者和一位稚童,正对应诗中“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游子以及村口迎接的孩童。令人意外的是,朱思雨妈妈告诉记者,与诗歌本意不同,朱思雨画中的两个人其实是一个人,让老者“穿越”回家乡看到那时还年幼的自己,突出强调游子离家时的无奈与不舍,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这“天马行空”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身边年少就离家打拼的亲戚,相隔几十年,这位亲戚再次回到家乡时,乡里亲友都觉得他苍老了许多,脸上满是艰辛漂泊的痕迹。“她想用这幅画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爱以及当下幸福生活的感恩。读了这首诗,看到了身边人的故事,她更加知足,珍惜能够一直待在家乡,待在父母身边的日子。”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少年笔下的江南好美
古语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五(1)班郭清予先作画,再作诗,画中鸡鸣寺典雅、肃静地藏匿于南京城中一角,树木葱葱,它们的遮掩与庇护,让鸡鸣寺增添了几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感。配上清朝王士祯的诗词,“古埭尚传齐武帝,风流空忆竟陵王”,将鸡鸣寺经历过的风雨娓娓道来。
四(4)班的潘若瑜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南京夫子庙。“夕阳西下”,“小桥流水人家”,这番经典的江南景色在她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脑海中也不经意想起白居易的《忆江南》。潘若瑜跟随诗意,执笔用水墨和创意画技巧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展现得淋漓尽致。
让诗歌散发不一样的光芒
多元化作业获家长点赞
“这种作业挺好的,既能让孩子了解诗词文化,还让孩子们更了解南京风景名胜的历史故事,拓展孩子的知识面。”《登鸡鸣寺》的创作者郭清予妈妈为活动点赞。潘若瑜的妈妈也发现孩子在活动后,更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美了,“她现在会觉得生活中灵感无处不在,学校无人问津的小竹林可以作画,社会中发生的时事也可以。”
这也正是学校老师们布置这项作业的初衷,“我们希望作业能更多元,锻炼孩子们的综合能力,所以在读诗、背诗的基础上增加了创作的部分,让孩子们在兴趣中学习,感悟经典文化,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也收获了意外的惊喜,很多同学将诗歌和时事热点,和我们现在的生活相结合,让一首诗散发不一样的光芒,传达出别样的见解。”南京市瑞金路小学中段语文教研组长王晶晶如是说。
校对 苏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