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冬青 | 若有人兮发冲天——三星堆新出土文物字解
2021-09-14 10:29:56

9月9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阶段性成果新闻通气会,向公众公布了三星堆遗址祭祀区阶段性重要考古成果。其中不少文物造型奇异,第一次出现。它们摆出的奇异姿势意味着什么?又该做怎样的解释?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骆冬青教授,别出机杼,对几种造型奇异的文物作出“说文解字”式的解读——

三星堆的神树,令我们惊喜地发现了另一个世界,那就是神树从那里生长的世界,遍地神灵飞舞,神殿矗立,神器庄严,神兽奇异,神人通灵!茂密的神树上,生长着、栖息着各种精灵。

若有人兮山之阿……这些似神若人的精灵哟!

谁说地不爱宝?三星堆这片灵地,似乎有着无限的神奇宝藏,不断地施展着魔法,稍露一手,便令人瞠目结舌。从考古学来看,三星堆宝藏存在于不同地层,不同时代,沉睡着的珍宝,掩埋着久远的神性王国。每一种人物、神物、动物、器物,都提示着一个奇妙的世界。我想,考古学除了要根植于科学,更需要具有精神维度,与人文与社会科学联系起来。让我们灵性飞扬,想象力在灵感的触动中,寻找到远古的证据。

这个证据就是汉字。以字解器,说文解字,是汉字“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的特有神奇。甲骨四堂和当代的诸多古文字学者,均有许多发现和发明。其中,郭沫若、闻一多、陈独秀、陈梦家、丁山、于省吾、朱芳圃等,联系神话与诗,以释解文字,贡献尤其卓荦。

我觉得,当代考古新发现,可以与汉字的感性直观,乃至本质直观的特点相结合,相互阐明,则可灵犀互通,别有洞天。

三星堆至今发掘的文物,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但已逗人无限遐思。这里,不妨对新近发掘的几种作“说文解字”式解读。

首先,是冲天长发的跪式坐像。形制基本相同,只不过,有一坐像的头发“冲天”直上的程度惊人,远超身高。但姿式相同,均取跪姿,而双手恭敬地合掌拱向一侧。此种姿态,所示之象,窃以为,乃是汉字“若”字。

试看甲骨文中的“若”字。

“若”在甲骨卜辞中,表示的是神灵的诺言,许多卜辞均终结于“若”或“弗若”。“帝”,即最高神灵是否允诺所卜,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决定性的命令。后世之“若”、“诺”、“唯唯诺诺”等,无疑都表现出恭顺的意识,至于以身姿、言辞,还是内心,其意向都是相同的。

许慎《说文解字》说:“若,择菜也。从艸右。右,手也。一曰杜若,香艸。”将“若”字从生活经验来解释,固然失去原意,但所释要件却是正确的:艸,手。甲骨文中,跪蹲着的人,譌变为“口”。所以,汉代的许慎,如此解释,是可以谅解的。不过,原来的双手,变成了一个“右”,从而延伸为择菜,择菜似乎可以单手进行的,这就将原来极具神圣感的动作世俗化了。

甲骨文的出土,令文字学得以见到古久的“若”字,于是,对其“说文解字”有了新的发现和发明。

吴大澂解释“若”字,曰:“华之茂者。枝叶緐生。春字从此。”这是领悟到此字中那种勃发的生命力的象征——如艸般“春风吹又生”的头发。

王国维则以“顺”释“若”,赞成罗振玉以若、诺为一字,象人举首跽足巽顺之状。叶玉森说,“契文若字,竝象一人跽而理发使顺形。”渐渐似乎接近了头发。吴其昌说,“‘若’者,‘土’之子也。‘土’,土之神也;‘若’,海之神也。‘相土生昌若’,即父为土之神,子为海之神之谓也。换言之:即土之神生海之神之谓也。更换言之,即大地生海,地为母,海为子也。此吾初民有系统之神话也。故甲骨文字‘若’,数十百见,无一例外,像跪坐于地,双手濯发之状……《庄子·秋水篇》‘望洋向若而叹’,释文引司马彪注:‘若,海神。’《文选·西京赋》‘海若游于元渚。’薛综注:‘海若,海神。’是‘若’为海神之明证也。”

不过,吴其昌将“若”字解释为双手濯发之状,以为“欲像海神之特征,宜莫若状其常跪于海滨,双手濯发矣”。却与甲骨文中此字表现的上扬的头发之形象不同,未免难以自圆其说。

臧克和《释“若”》,则说此“若”字或与“若木”相关,与太阳神大有关系。《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灰野之山,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并且,从“扶桑”而看甲骨文“若”字中,那么多的“手”。

将这些学者对甲骨文“若”字的阐释排列起来,颇有意思,表现出来思路的不断扩大,也越来越接近真相。即:头发,手,顺。至于发如艸,“若”为神,也有典籍的依据。

“若”字上部的“艸”,吴大澂发挥说是“春”的象征。草,艸。乃大地的头发,向着太阳生长又生长,沐浴着神性的天赐。人的头发,是否也可如此?古人的比类联想思维,自然会作此想。可是,人的头发却难以保持向上生长,而是自然下垂。所以,吴其昌以“双手濯发”来解释甲骨文“若”字,只取象头发,却忽视头发之昂扬向上,直冲上天。

所谓“怒发冲冠”,遗憾的是,“发”并不能“怒”,这是极言激烈的情感状态下,头发冲向了“天”,赋予“发”以一种灵性神性。在古代印度,头发被认为是神圣的,有自己的生命。希伯来传说中,力士参孙力气大的原因就是头发,最后参孙被人偷剪了头发,也就失去了神力。希腊神话里的美杜莎,头发则化为群蛇。中国古人极重视头发,是否也是因为头发虽然失去了感觉,被物质化了,却反向激发了将其神化的意向?

另外一种情形就是,神性可令头发“冲天”,与“天”以某种特定姿态“接通”,通神、通灵。古人的“通天冠”、“冲天冠”,乃是“发”无法“冲天”却希求以虚幻的“冲天”之“顶上功夫”来作为隐喻式政治表征。

三星堆的神像,冲天的长发,正表明其通天的神性。

神像拱手的姿态,并非濯发。这从甲骨文中也可看出。那么,那么,这上拱的姿势(式)表示着什么?似乎容易从后世相似姿态中推想,但不妨留下神秘的未知。甲骨文“若”字,两手相向而靠拢,中间却留下巨大的距离。我想,这只是表示方向和意向的意象。双手之间距离如何表现,则未必有一定之规:后来的“若”字,双手变成了一只,只指向一边,似乎更能表现出此塑像的形态。但是,双手相拱的姿势却又被取消了。看来,汉字简化的过程,必有表意的失落。

至于那个坐姿或跪姿,汉字初文中多见。皆是表现尊崇、顺从的意态。而这些新出土文物,再现了当时的原初情景,神与人,神格与人格,似乎具有某种模糊的联结,或浑沌的交融。神性的身姿似乎保留了某种承诺的意态。诺言本身具有神性,这是人类共有的心灵法则。

那么,此“若”是“海若”,还是“若木”上的神性之“若”?暂时无从猜测,或许,随着发掘的扩展,会有令人惊喜的答案。但这些“若”形神像,却以神性的姿容,演示了“若”字的意涵。

据辞书,“若”字自“顺”而引申出应允、答应之意,实等于“诺”。由“顺从、依从”,而与“如”字类似,可引申出“如同、好像”的意思。同样的,和“如”一样,在此意义上,还可引申表示“及、到、比得上”,例如《论语·学而》中所说的:“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这里的“若”作“比得上”讲。原本表现神性的“若”字,其身姿本身,就具有某种“说话”的表意功能。下面的表情包,说的似乎正符合“若”之“顺”意。

“若”字中的艸,其实是“发”。那么,头发的“髪”,尤其是“髟”字所展示的飘扬长发,在汉字中,是如何表现的呢?许慎曰:“髟:长发猋猋也。”段玉裁曰:“ 彡犹毛也。会意。”这个“彡”字之变形为“巛”,作为“首”字的部首,篆字写作:

 许慎说,“巛象发。”

甲骨文“首”字举例:

金文“首”字举例:

头发仍是重点表现对象。这位头顶断裂的人像,头发的型制,和三星堆惯见的大眼睛,合成的是“首”字么?嘻嘻,也只能存疑矣。“子”字初文,亦多表现长发:

但是,不像“子”字的冲天发,不像此人像颇为冠冕堂皇的发型,却仍然表现出勃然生机。可见,头发作为人体上某种神性的存在,具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三星堆新发现中,有金斧乍现。未窥全貌,聊作臆想。

有人猜测,为何以金制斧。其实,据吴其昌先生《金文名象疏证》,“斧”形可演变为工、士、壬、王、戉、戌、成、咸等字。更重要的是,郭沫若、陈独秀、戴家祥均云,“父”其实也是“斧”。从石器时代之劳作农具和武器,代表了男性的力量和权力的根原。因此,古代中国礼器中,斧及其象形、抽象物,就具有了神性。在造字中,得以充分体现。

(本文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校对 李海慧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