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战将忆党史②|新四军老战士心中粟司令:敢于直陈正确意见
来源:北京西路瞭望
2021-05-14 11:00:04

粟裕大将是我军传奇将领,屡次创造以弱胜强、以寡击众的战争范例。他是如何在巨大压力下找到胜机的?他是如何在大军压境时指挥若定的?两位曾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粟裕指挥部工作的老战士近期接受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采访,深情追忆他们眼中指挥艺术高超,平易近人、平等待人,党性原则强、敢于坚持正确意见的“粟司令”。

01

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党小组会

曾任粟裕作战情报参谋的原福州军区三局副局长徐充第一次见到粟裕,是在新四军于盐城重建军部后。当时,徐充受党的指派从上海到苏北参加新四军,进入抗大五分校学习。学习期间,粟裕有时会来学校作报告,由于粟裕讲得精彩,徐充听入了迷。“讲话内容很充实,语言很生动。有一次派我作记录,我只管听,忘记记了。”徐老笑言。

徐充

1944年12月,徐充到粟裕身边担任作战情报参谋,在粟裕身边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粟裕伟大的人格魅力让他印象极为深刻。“粟司令我非常钦佩他。他常讲,做人要做到两个‘平’——平易近人、平等待人,两个‘以’——以身作则、以理服人。”

粟裕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说到两个“平”,徐充依然记得在天目山时粟裕和他的当面谈话。一天晚上,粟裕的警卫员找到徐充,说“首长请你过去”。

有人问徐充:“粟司令这样的大首长,会讲‘请你去’吗?’”徐充回答:“这叫尊重人。”到了粟裕住处,粟裕很客气地说:“请坐。”粟裕找徐充谈话的目的,是希望他从事电报破译工作。由于这项工作要绝对保密,粟裕要求不能联系家人,打仗评功授奖也不记入档案。“从事情报工作是党的需要,立了天大的功劳不能讲,这也是党的需要。”徐充说,他曾获得过机关甲等模范工作者等荣誉,都没有记入档案。

徐充

党性原则、组织观念极强的粟裕,给大家放好了样子。粟裕曾经编入徐充所在的党小组并始终坚持过组织生活。“我是小组长,粟司令告诉我:支部、小组有什么活动你要通知我。不通知是你的责任,通知我,我不到是我的责任,有事我向你请假。”徐充说,无论是参加小组会、支部会,粟裕都以普通党员身份发言,“有的首长会上发言还是首长口气,他不!他和普通党员一样。”

02

坚持正确意见,促成淮海决战

苏中七战七捷、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人们一直津津乐道于粟裕指挥的那些经典战例。“粟司令在我心中,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常胜将军。”曾任华东野战军电台台长、三野司令部电台台长等职的浙江宁波军分区原司令员季凌,全程经历了华野和三野的主要战役,经手大量相关文电,经常参加战役总结会,对粟裕的战役指挥极为钦服,“当时我们苏中老百姓有个说法: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

季凌

苏中七战七捷无疑是苏中群众这一顺口溜的最佳注解。但季凌介绍,本来这一仗不会发生。解放战争之初,中央原本决定了外线作战方针,华中野战军由粟裕率领15个团西移淮南,配合南下的山东野战军作战。时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的粟裕却认为,在苏中内线作战条件更为有利,应先打一仗再西移。这一想法与中央和山野想法均相悖,因此粟裕发报向中央“斗胆直陈”,电文主要经手人就是季凌。

季凌年轻时

“来回电报比较多,但糟糕的是,苏中到延安距离比较远,又由于7月份电离层的关系,信号很小,只有晚上六七点钟信号好一点,到凌晨四五点钟又不行了。”信号小、电报多、时间急,季凌回忆,有时一份电报要重复发两三天才能收全。“最后通过反复商量、反复征求意见,中央同意粟司令先打一仗试试看,结果第一仗打胜了。再第二仗打打看,第二仗又胜利了,那么中央就有把握了。”此后,苏中我军连战皆胜,以劣势兵力歼灭国民党军5.3万余人。

粟裕还有一次“斗胆直陈”更为著名。1947年底,中央提出,准备以粟裕率领华野主力一、四、六三个纵队渡江南进,把战火烧到长江以南的敌人腹地去,以调动一部分国民党机动部队到江南,来打破中原战局的僵持局面。“粟司令接到电报后深思熟虑,认为不可行。”季凌介绍,粟裕感到,敌江北主力部队不少是机械化的,不太可能到江南水网地带去;打到江南后我军无后方依托,补给和伤病员安置都成问题,“他讲我们10万人到江南去,部队在转战中预计有5万人的伤亡,如果以同样代价在中原战场,可以歼灭敌人2-3个整编师,对打开战局更为有利。”

因此,在十余天的深思熟虑后,1948年1月22日,粟裕向中央发出著名的“子养电”,其中“斗胆直陈”暂不过江,首先依托解放区并集中兵力与国民党在中原地区进行决战,然后再渡江南下的战略设想。这封电报和后来4月18日粟裕再次以个人名义致电中央军委和华东局的2800余字电报中,均“斗胆直陈”与上级的不同意见。值得注意的是,在得到中央复电前,粟裕还表示“我们对南渡准备仍在积极进行,决不松懈。”

后来中央经过深思熟虑,电召陈毅和粟裕赴城南庄开会,最后同意了粟裕的建议,这才有了后来的豫东战役和淮海战役的胜利。不过作为策划者之一,粟裕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按粟裕本人的说法,豫东战役和淮海战役第二阶段是令他最紧张的三次战役中的两场。季凌证实的确如此,这两次战役期间电报又多又密,每个电台每天都要收发报1万多字,且4个A的最高等级电报层出不穷,是其他战役从未有过的。

正是基于粟裕的正确建议,国民党军主力被基本歼灭于江北,为渡江战役的摧枯拉朽和全国的迅速解放奠定了坚实基础。

03

“粟司令就是胜利”

在粟裕的军事生涯中,创造了大量如苏中战役这样以少胜多,优势敌军反遭歼灭性打击的战例。1945年6月的天目山第三次反顽战役,也是这样一场经典战役。徐充和季凌就在粟裕身边,目睹了在两路敌军相距仅20公里时,粟裕是如何从容指挥部队各个击破敌人的。

虽然今年已99岁高龄,徐老对当时的战斗态势和经过仍记忆犹新。时任苏浙军区司令部队列参谋的徐充回忆,当时国民党集中14个师42个团共6.6万人,在第三战区副司令上官云相指挥下,向天目山地区发动大举进攻,企图把我军聚歼于孝丰城。

敌军大兵压境,我苏浙军区部队只有2万余人。面对1:3的劣势,和粟裕住一个院子的“隔壁邻居”季凌注意到,粟裕一边在院里沉默地看着后方机关撤离,一边筹划迎敌策略,“粟司令平时讲话也不多,就是喜欢思考。”粟裕找到的战机是敌人分两路“进剿”的时间差。徐充回忆,当时敌以皖南事变骨干52师和独立第33旅从西边进攻,中了粟裕的佯败诱敌之计,进展较快,于是粟裕决定阻东打西,先打垮这一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6月18日,滑稽的一幕让粟裕的计划得以更快实施。“独33旅为了抢头功,谎报军情,说孝丰城已经被他们占领了。”徐老大笑回忆,敌52师信以为真,开始“大摇大摆”孤军冒进。当时敌东西两路相距仅20公里,但粟裕仍然认为有足够时间各个击破。“粟司令采取集中3:1、4:1的优势兵力,先迅速消灭了52师。”季凌回忆道。

腾出手的我军反身又包围东路之敌,敌第79师和突击总队1.2万余人也被聚歼。“国民党那时最厉害的是突击总队,各种武器都是英国美国的。”徐充说,这支夸称“国际突击总队”的国军精锐,只有一个突击营逃掉,其他全部就歼。“我当时在司令部,有突击总队的俘虏不服气,说你们打仗不正规,怎么能够这样干?我们摆开来重新打。”徐老笑言,“我们战士也回答得很好:不管你服气不服气,你现在是我们的俘虏。”

粟裕是怎样做到极限运用兵力,精确调配兵力的呢?从采访中记者感到,高度重视“制信息权”,是粟裕总能在局部形成优势兵力或找到敌军薄弱环节的重要原因之一。徐充告诉记者,粟裕高度重视破译敌人电报,因此他们每战胜利后打扫战场,第一件事就是去找敌人密码本,华东野战军在各野战军中破译能力一直排在前列,总是力争“时间上要赶上敌人,技术上要超过敌人。”

“粟司令有个特点,到哪里电台不离身。”季凌回忆,天目山第二次反顽战役期间,我军打垮敌主力后,有一个营敌军漏网。粟裕站在他身边督促发报,要求正在敌人逃跑路途中的我军一个团不顾疲劳立即堵截,通过精确指挥将敌人全部歼灭。“每次战前动员,只要说这一次战斗粟司令亲自指挥,大家都欢呼说‘好’,在我们基层干部心目中,粟司令就是胜利。”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