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近期,神秘的三星堆考古备受瞩目,在各平台引发霸屏之势。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发掘中,在曾经发现过金面具的5号祭祀坑,散落的金箔片铺满全坑,其中夹杂着打磨过的象牙雕残片和玉管等文物。其中,一张看似飞鸟形象的金箔片引发专家探究的兴趣,南京剪纸专家陈竟对扬子晚报记者表示,这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期(史前)剪镂金箔形象,它比金沙遗址出土的商周时期金箔剪镂图案《太阳神鸟》还要早2000年,距今有5000年历史。
据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说,5号坑目前发现的文物等级颇高,尤其散落金箔片,像缝缀在一件袍子或者披风上的饰品,它们应该和金面具等共同组成了一个精致的系统。刚开始发现它的时候它被挤压成一团,非常不起眼。但是经文保人员的努力把它展开了,发现它是一件长约30厘米的一只飞鸟的形象,这才露住它真正的面目。它有圆形的翅膀、类似孔雀尾巴似的尾巴,古人用非常简略的线条勾勒出非常形象的形象,这也体现出古人精湛的艺术造诣。
有学者提出不同观点。今日,对剪纸有深入研究的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副所长陈竟对记者表示,“这是四川三星堆遗址祭祀区挖掘出来的一件金箔剪镂形象,文物工作者命名为《鸟型金箔饰片》,非也。我认为,这是用金箔剪镂的《巫女神像》。”陈竟介绍说,在唐代以前,古人称剪纸为“胜”。“胜”有华胜、人胜、幡胜、方胜、金胜、银胜、綵胜之分。三星堆出土的这片金箔饰片,也可叫做“金箔人胜”,或简称“金胜”、“人胜”《巫女神像》。
在汉代发明纸张前,我国先民就用其它薄片材料剪镂各种图形,用以装饰用品工具上,这种工艺叫"金银平脱”。是将剪镂的金箔图形粘贴在器物上打磨镶钳,其剪镂的金箔、银箔、铜箔等金属图形饰片,就是剪纸的前身。
为什么认为这是金箔剪镂图形不是"鸟形”,而是“巫女神形"呢?陈竟解释说,从形体结构上看,她是人形,有头、乳房、肚腹、四肢,上臂似有飘带,下身似饰裙帶,手舞足蹈,这完全是巫神女在祭祀时的衣饰和姿态。上古社会时期,先民信仰原始宗教巫教(萨满教),敬畏神灵,巫师巫女一般都是部落首领,他们具有沟通神灵的本事,在求神保佑、辟邪、驱鬼、治病中要行祭拜神灵的巫术活动,跳舞唱吟是巫神女惯用的方法。这种巫神女在祭拜神灵时,都是单人或单数众人。拉手跳舞的巫术神女形象在上古时期原始岩画、彩陶、青铜器等艺术用具上都留有遗迹。
陈竟研究剪纸多年,他表示,“巫女神形"金箔剪纸这一发现,要将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自己的专著《中国民俗剪纸史》进行补充修改。“我不赞同文物工作者给这件出土的金箔剪镂文物形象起名叫《鸟形》。真名应是《巫神女》。这是中国在纸张发明之前,运用金箔薄片剪镂的目前发现最早的剪纸先河图形。由此,我国剪纸的渊源历史更加悠久,不是发源于3000年的夏商时期,而是5000年的新石器时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徐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