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经典”系列节日课程压轴登场 一起品品传统节日里的中国味儿
来源:紫牛新闻
2021-01-12 15:14:45

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传统节日凝结着我国广大民众的文化血脉和精神情感。从春节到元宵,从中秋到重阳,从四季更替到24节气,每一个节日都值得细细体味。今天起,“爱上经典•优秀传统文化名家名师微课堂”将推出“品味传统节日”系列课程,一同感受中国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爱与美好。

扫码登录少年志APP在线看课

据悉,本组课程已在扬子晚报紫牛新闻APP、少年志APP、扬子读写网上线,并将按照每日一课的节奏持续更新,学习强国平台同步推广,扫码即可进入专区学习。

节日里有文化>>>

传统节日原来是这样诞生的

春节拜年、清明祭祖、端午竞渡、重阳敬老……中国传统节日对于中国人来讲,意味着从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中脱身,进入一种非同于常日的“非常时刻”。它折射出中华文化的时间纹路,成为人们休憩心灵的时间节点。你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吗?这些有着悠久历史的节日在日期的选择上又有哪些规律呢? 在“品味传统节日”系列课程中,原南京市作协副主席,现任江苏省地方志学会常务理事薛冰将为同学们答疑解惑。

“我们现在所说的传统节日其实是由两大系统组成的。”薛冰老师介绍说,节气系统和节庆系统共同构成了传统节日的完整体系。“节气系统顾名思义,是从二十四节气中产生的一些节日,比如清明、冬至等。”节气系统,实际上是根据太阳运转来划分的,而节庆系统则属于庆祝式的节日,它是根据阴历的月份来划分,春节、元宵节等都属于节庆系统。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两种节日划分的系统呢?薛老师解释,这其实与中华民族的传统历法有关。“我们中华民族的历法是一种特有的历法,它采用的是阴阳合历,阳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为一回归年而制定的。阴历则以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而制定,根据月相确定日期和月份。与阳历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的是,阴历年相比阳历年在天数上有时会相差一个月,为了协调阴历年与阳历年之间的天数,古人每隔两三年便增加一个‘闰月’,以弥补阴历和阳历之间相差的部分。”

观察节庆系统中的节日,还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规律,薛冰老师提到,古人在设计这些节日的时候多会选择方便记忆的日子,比如春节是一月初一,端午是五月初五,重阳是九月初九,但是涉及到节气的节日则是根据规定的时间来划分。

节日里有趣味>>>

过节吃点啥?南北习俗大不同

除夕吃饺子还是吃年糕?元宵节吃元宵还是汤圆?俗话说“十里不同俗”,中国幅员辽阔,南北相距数千公里,对于节日的饮食习俗也是大相径庭。“其实纵观中国传统的重大节日,每个节日都与饮食文化有关。”南京市鼓楼区语文学科带头人、“节日你好”公众号主创李华老师告诉记者,此次参与节日课程的设计,她和课程组的老师们专门以食物为经,以文化为纬,“烹制”出传统节日的中国味道。

记者了解到,本组节日课程选取了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8个经典节日,每堂课都将出现孩子们最感兴趣的节日美食。南京市天正小学资深教师、节日课程开发者张晓兰老师在“春节”课中介绍,南方人除夕夜通常会准备一碗汤圆,当地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而苏浙一带的老百姓过年喜欢吃年糕,寓意“年年高”,北方除夕夜多是包饺子吃,以谐音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张老师说:“不管是吃饺子,还是吃汤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在嘴里的是美食,留在心里的是亲情,是祝福,是希望,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是节日带给人们的幸福感。”

节日里有故事>>>

感受团圆美满背后的家国情长

中国传统节日沉淀了千百年的传统文化,它从深邃的历史中走来,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凝结着华夏儿女的深厚情感。春节的拜年,清明的祭祖,端午节的竞渡,重阳的赏菊……传统节日传承下来的古风民俗背后,也有一个个爱与美好的故事,在本组课程中,名师团将为学生们娓娓道来。

“节日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精华,它区隔出一个生活周期中的各个阶段,集中地展现了各个阶段的含义,在节日活动中,保留了该民族文化中最精致、最具代表性的一面。”李华老师告诉记者,中国传统节日与其带来的活动无一不是代代相传的文化财富。“我们的理念是:节日里有故事,节日里有秘密,节日里有文化,节日里有爱和快乐!”李老师介绍,在这组课程中,孩子们既可以听到节日故事,也能看到风土人情;既能习得传统文化,更能感受家国情长。

李老师表示,希望这组站在儿童视角来讲述的节日课程,能够激发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体会中国精神的深刻内涵。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雪瑞 王颖 李晨

相关链接:

名家大咖领衔让孩子“爱上经典”

“爱上经典•优秀传统文化名家名师微课堂”是面向青少年打造的旨在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项目。该项目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扬子晚报承办。

据悉,“爱上经典”系列课程涵盖名著、诗词、汉字、节日、运河、昆曲、书法、国画、中医、非遗十大主题,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李鸿良,江苏省写作学会会长骆冬青,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苗怀明,南京市藏书家协会主席薛冰,江苏省中医院药学部主任束雅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方林等二十余位大咖专家组成“经典讲师团”,为学生打造全面的、融媒交互式传统文化空中课堂,旨在传承中国经典,根植文化自信。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