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扬眼视频

故交新朋忆夏文兰:十年回响,笑声未央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18 09:38:00

8月16日下午,位于网红打卡地珠溪小镇的盐城文学院内,当大屏幕上夏文兰的身影再次鲜活,她标志性的笑容让台下的倪明、倪夏宇和众多的亲朋好友好像回到了昨天。

"文学的温度 相声的根系"——这场纪念夏文兰逝世十周年的活动,没有宏大的叙事排场,没有讲究的鲜花地毯,却以最温柔的方式将时光缝合。中国大运河曲艺文化联盟常务副主席、江苏省群文曲艺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王淮生、江苏省群文学会曲艺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蔡敬东、盐城文学院院长蒋东仁、盐城市作协副主席姜桦、盐都区文化馆馆长周维华、副馆长徐志玉以及夏文兰生前的艺友、弟子、学生、媒体旧友围坐一起,一人一段回忆,一人一句讲述,如同无数细碎光点,聚拢还原了一个完整的夏文兰:那个在舞台上下始终如一,用笑声包裹坚韧灵魂的不凡女子。

没有排场,只有追忆。夏文兰的艺友、弟子、学生和媒体故交围坐一堂,用点滴往事描绘出她丰满的形象:那个从盐城绣花厂走向全国舞台的传奇,那个在相声艺术中开创“男女搭配”新风的先行者,那个舞台上下始终温柔善良、柔中带刚、仗义执言、以欢笑传递力量的她。

夏文兰的艺术之路,是一曲从平凡中绽放光彩的赞歌。她师承相声大师姜昆,这条艺术血脉,从侯宝林到马季,再到姜昆,直至倪明、夏文兰以及他们的弟子,不断烙印着创新的印记。夏文兰与倪明创立“男女相声”,其代表作《怎么了》、《永远是朋友》、《五彩缤纷》、《悄悄话》等,不仅成为那个时代的欢笑经典,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表达,拓宽了相声艺术的边界,成为这门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活力的明证。

“老师常说,包袱要响,做人要实。”弟子杨峰动情地回忆。夏文兰的魅力,不仅在于她幽默含蓄、生动机趣、委婉文雅、韵味十足的舞台风格,更在于她融于骨血的正直与善良。徒弟张敏敏誓言,要传承的不仅是老师精湛的技艺和对艺术的“执着与忠诚”,更要学习她“真诚、低调、平和”的为人处世之道。

现场还举行了一场简单而隆重的倪明收徒仪式。收徒仪式由江苏省群文学会曲艺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蔡敬东主持,作为著名曲艺家王印权在盐城的弟子,蔡敬东觉得倪明、夏文兰为南北曲艺搭建了一个长期交流的平台,也使得盐城曲艺有了响亮的金字招牌,更让江苏的群文曲艺登上新的台阶。

倪明坦言:收徒只是一个形式,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师徒之间应该精诚团结,相互包容,共同为曲艺事业而努力。作为与夏文兰舞台相伴半生、在公共文化服务战线坚守四十余载的艺术家,倪明郑重收下三位新徒:泰州的焦响、山东的刘邈邈、西安的殷志豪。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岗位不同,身份各异,却怀揣着对相声艺术同样赤诚的热爱。刘邈邈在大学舞台多次演绎夏文兰的代表作,如今如愿拜师。来自西北大学文学系的殷志豪从小听着倪明、夏文兰的相声长大,考入西北大学后,把自己的主攻方向放在曲艺上,至今已经发表曲艺论文多篇,是曲艺界不可多得的理论性发展人才。焦响创作的喜剧小品已多次亮相央视平台。

倪明向弟子赠送了承载着相声艺术厚重历史的“传承礼”:两本师爷姜昆的著作:《马季老师给我的思考》、《为大家站台》。还有三本自己的专著:《悄悄话》、《出门在外》以及饱含深情的《相声之花夏文兰》。一副特制的快板:板面上,赫然醒目的是师爷姜昆先生亲笔题写的箴言——“对同道心存平实,于艺术怀抱忠诚”。

仪式上,倪明深情地感谢了现在的妻子耿伟华女士,这一举动令全场动容。她辞去企业职务,全身心投入到“倪夏班”的运营中。“没有她的付出和成全,‘倪夏班’不可能像今天这样继续为老百姓送去欢笑。”倪明的话语充满了感激。

盐城文学院院长蒋东仁表示:我们清晰地看到,相声艺术的河流,从侯宝林、马季、姜昆的先驱开拓,到倪明、夏文兰以及弟子们勇敢创新与扎根基层,再流向刘邈邈、殷志豪等新一代的“同道”手中。这条河流奔腾不息的力量源泉,正是那份“心存平实”、“怀抱忠诚”的艺术信念。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