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扬眼视频

记者观赛:100天的热辣滚烫,如此“苏超”,怎能不爱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18 09:06:00

这个夏天,“苏超”一次次把我推入“热辣滚烫”。这不只是球员们忘我的拼抢与冲刺,更是上万观众山呼海啸般的呐喊,是一次次自发的狂欢,一种将所有人裹挟其中的巨大快乐。

走进“苏超”,你会发现:哪怕是第一次进球场的小白,也能嘶吼到嗓音沙哑;哪怕是180斤的我,都会跟着音乐蹦起来;哪怕是远道而来的姑娘,也会带着花离开,把笑意带回天山。怎能不爱这“苏超”?

8月16日晚,苏州市体育中心。32356名观众涌进体育场,红色与呐喊织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巨网。比赛虽以1:1结束,但那一夜的声浪,比比分更有力量。

当泰州队扳平比分,苏州队陷入被动,全场观众齐声喊起:“继续加油!继续战斗!”那一刻,震得心口发烫。作为记者,我本想冷静记录,却还是跟着喊到嗓音发哑。

在淮安的赛场,我也见过这样的热烈。那一夜,灯光两次熄灭,黑暗本可以带来沉默,却被球迷们点亮。上万只手机闪光灯、荧光棒汇成银河,歌声和人浪叠加成一片星海。球场灯灭了,可球迷心里的火光更旺了。那是属于“苏超”的夜空,属于江苏的激情。

“苏超”的快乐,常常不是安排好的。它可能是一场比赛的意外,也可能是一段中场的花絮。

就在苏州对阵泰州的比赛中场,54名表演者登场,带来啦啦操《减重无难事》。动感的音乐一起,我没忍住,也被这股浪潮裹挟进去。一个180斤的记者,在看台上蹦得像卡带的光盘,但笑得比谁都畅快。身边的球迷开玩笑:“’苏超‘连减肥都能带节奏!”我点头附和,在苏超,快乐真的很简单。

还有一种快乐,叫奔赴。

8月2日,苏州队球迷专列驶向淮安。候车大厅里,红色球衣汇成一片汪洋。常熟伦华外国语学校的英国教师James终于买到一张“苏超”的门票,他在车厢里兴奋地喊:“我有票了!这是我第一次看苏超!”

James曾在英国看英超,如今却被“苏超”吸引。“因为这是一场江苏人自己的足球盛事。”他说,“如果有一天能允许外籍球员参赛,我要第一个报名当苏州队门将!”那一刻,满车厢笑声不断。

7月20日,在苏州体育中心外,56岁的山东球迷张守光用另一种方式奔赴。他没能抢到票,却在场外连续颠球上百个,满头大汗,引来阵阵喝彩。他说:“没票也得来看看。”那份纯粹,像极了少年。

“苏超”还是一个相遇的舞台。

7月5日,在南京奥体,我把一把写着“球场相会 一起加油”的檀香扇送给南京球迷吴楚君,他则回赠一块南京云锦。扇子与云锦,一轻一重,在两地球迷的手中交换,也让“宁苏同行”的情谊在那一刻定格。

而在苏州与泰州的比赛中场,来自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姑娘们带来舞蹈《克孜勒苏欢迎您》。她们挥舞红色披巾,把远方的热情与祝福献给江苏观众。表演结束,她们拎着大包小包的荷花离开,那是姑苏球迷送出的礼物。她们把花带回天山,也把笑容留在了苏州。

比赛之外的细节,总能击中人心。陆子皓进球后,他的母亲在看台高高举起横幅:“25号陆子皓,你是最棒的!”33号老将刘涛在场上怒吼提醒年轻队员集中注意力,赛后却说得很平静:“作为老队员,就是要帮他们记住教练的布置。”球迷、家人、球员,交织成了属于苏超的温度。

去“苏超”,不仅仅是看球,它更像一座城市的节日。

球迷跨城而来,不论是南通汉子还是盐城姑娘,只要披上红色战袍,就能在看台上找到同伴。外籍教师James的笑声,山东大叔的汗水,克州姑娘们的舞蹈,都在这片绿茵场上交汇。

作为记者,我常常想:苏超的魅力是什么?不是比分,不是数据,而是那一声声“加油”,是陌生人之间击掌的默契,是热辣滚烫的快乐,足以让人一再奔赴。

比赛终会结束。就像这场1:1,比分会被写进赛程表。但属于苏超的快乐,不会轻易消散。

它藏在鼓点里,藏在灯海里,藏在母亲的横幅里,藏在姑娘们的大包小包荷花里,也藏在记者跟着蹦跳的笨拙动作里。

这个夏天,我一次次走进苏超。每一场都让我热血涌动,每一场都让我觉得:怎能不爱这“苏超”?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添翼

剪辑 赵晨

海报设计 肖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