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扬眼视频

“霞姐”暖人心,智慧医疗赋能,南京市浦口人民医院让人文关怀渗透就医全程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7-02 19:25:00

近日,南京市浦口人民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两江医院)三期新大楼启用,有效缓解了浦口及周边区域医疗资源紧张局面,让老百姓真正实现“家门口看名医”。此外,医院还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将优质服务贯穿于患者就医的全流程,使患者在诊疗过程中能真切感受到温暖与尊重。

“霞姐工作站”:用温情守护就医之路

“我是霞姐,有事您找我!”一句亲切的承诺,凝聚着“霞姐工作站”志愿者们的热忱与担当。这支由医疗一线党团员、巾帼志愿者及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多元化服务团队,驻守在门诊大厅,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暖心服务。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颤巍巍地走进门诊大厅,导医台的“霞姐”见状,立刻快步上前搀扶。从协助在自助机挂号,到陪同前往神经内科报到;在等待就诊时,耐心解答老人关于健康的各种疑问;初诊结束后,又全程陪同完成CT检查、复诊、取药等流程,将用药方法和剂量用大号标签工整地写在药盒上,反复叮嘱。

当“霞姐”发现单脚受伤、拖着行李箱艰难前行的年轻患者时,主动上前推来轮椅,全程陪伴其完成挂号、问诊、缴费、检查等环节。面对患者对服务收费的疑惑,“霞姐”细致解释陪诊的公益性,并告知“霞姐工作站”的服务内容。患者感动地表示,在异乡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还迫不及待地拍照分享给朋友。

细节之处见真章,人文关怀润无声

浦口人民医院把患者的每个需求都放在心上,将人文关怀融入就医的每一个细微之处。清晨七点半,刚下公交车的李大爷拄着拐杖步履蹒跚,保安立即上前询问情况,迅速呼叫院内循环接驳车。短短一分钟,李大爷便被送到门诊大厅,志愿者无缝衔接,协助完成挂号、就诊、检查、取药等全流程服务,让李大爷从最初的焦虑不安,转为满心的感动与安心。

在散发着中药芬芳的中医馆,竹帘轻晃,诊疗环境静谧又温馨。浅黄色的隔断墙巧妙分隔问诊区与治疗区,保障患者隐私。王阿姨在完成艾灸治疗后,笑着说道:“我儿子在外地,通过医院公众号就能帮我远程缴费,不用我来回折腾,太方便了!”

午后,住院部钢琴厅里,《致爱丽丝》的旋律缓缓流淌。候诊区、儿童中心等地精心设置的“无界阅读”点位,摆满养生保健、文学经典、科普读物等书籍,让患者在候诊间隙,伴着音乐享受“碎片化阅读”的治愈时光。

智慧医疗赋能,让服务更有“温度”

曾经,挂号缴费排长队、辗转不同科室、异地就医奔波等难题困扰着无数患者。如今,浦口人民医院借助智慧医疗技术,逐一破解这些痛点。

AI辅助诊断系统助力医生精准识别影像中的细微病灶;远程医疗平台打破地域限制,实现患者与专家“云端面对面”;互联网医院推出“脱卡支付”、线上问诊、检查预约等功能,让患者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便捷服务;“互联网 + 护理”平台将专业护理延伸至家庭,重点服务高龄、失能患者。

张女士抱着高热的孩子来挂儿科陆世丰主任专家号,志愿者及时引导至儿科门诊,协助完成网上预约挂号、诊间报到和问诊。诊室里,陆主任指导张女士通过诊间支付完成缴费,免去排队烦恼。张女士感慨:“以前缴费要排半小时队,现在在诊室里就能搞定,太省时了!”

在桥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名脑出血患者通过云上影像诊断和线上MDT会诊,快速被120救护车送往急诊医学中心,绿色通道随即开启,极大缩短了抢救时间,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生机。

互联网+护理将专业护理延伸至家庭,“滴答”一声,专科护士何为静接到了互联网的预约安排单,为80岁失能老人李阿姨提供上门护理服务。此前,李阿姨儿子通过互联网护理完成预约。李阿姨因脑梗完全失能,靠鼻饲进食,需定期更换胃管。何为静抵达后,熟练安置老人体位,仔细了解其身体状况,迅速完成胃管更换,并耐心叮嘱护理要点,全程由便携摄像监控同步至医院后台。不到30分钟,护理工作顺利结束,相比以往去医院节省了大量人力和费用。在浦口人民医院“互联网+护理”后台,可按需匹配专科护士,首诊双护士评估,服务后还设有双向评价机制,确保护理质量与患者健康管理。

从院内接驳的“秒响应”,到诊间支付的“快便捷”;从中医馆的“竹帘隔”,到钢琴厅的悠扬旋律,南京市浦口人民医院将就医动线拆解为一个个充满温度的细节。在这里,每一处设计、每一项服务都在传递着同一个信念:让患者的就医之路不再匆忙慌张,让每一次诊疗都浸润着人文关怀,让“就医”二字长出治愈身心的力量。

通讯员:曹雪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万惠娟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