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扬眼视频

大咖健康课 ▏消化内镜藏着多少“绝技”?除了查胃肠疾病,还能治痔疮、减重塑血糖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7-02 17:05:00

提到消化内镜,很多人会把它比做消化科医生的“透视眼”——它不仅能精准找到消化道的出血点,还能一眼判断病变的性质。但你可能不知道,消化内镜的“本事”远不止这些。如今,它已广泛应用于痔疮治疗、急性阑尾炎干预、胆囊结石处理,甚至在糖尿病治疗和减重等多个临床领域都能大显身手。本期《大咖健康课》特邀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冯亚东主任医师,带我们解锁消化内镜那些隐藏的“绝技”。

专家名片:

冯亚东,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第八届大数据协作组委员,江苏省消化内镜委员。擅长消化内科疑难疾病诊疗和各种消化内镜手术,特别是常规ERCP术以及基于经口胆道镜的无射线ERCP。

无症状也要查?

专家解读消化内镜筛查

为什么要做消化内镜检查?我国消化道肿瘤防治形势一直不容乐观,食管癌、胃癌发病率长期居高不下。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升,饮食结构中蛋白质占比显著增加,肠道疾病(尤其是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也呈明显上升趋势。

冯亚东强调,消化内镜检查在消化道肿瘤防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消化道肿瘤尚未发展成癌或处于癌变早期时,通过消化内镜检查可以尽早发现病变,并借助镜下微创根治手段,有效避免病情进展到中晚期。

他提到,门诊随机性筛查中,胃炎、胃息肉、肠道息肉等病变十分常见。对于肠道良性小息肉,医生可通过内镜直接切除,这种微创治疗不仅能便捷清除病灶,还能从根源阻断肠道疾病(如结直肠癌)的进一步发展。在上消化道检查中,若发现严重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等病理改变,患者可通过药物干预、饮食调整及生活方式改良等手段进行早期干预。

冯亚东建议,无家族肿瘤病史且健康状况良好者,建议从45岁左右开始筛查;家族中有食管癌、胃癌或结直肠癌病史者,筛查时间需提前至40岁左右;遗传性息肉病综合征患者,因胃肠道常布满多发性息肉,潜在风险极高,若家族中有相关病史,筛查甚至需从儿童或少年时期开始。若初次胃镜检查结果正常,可间隔3~5年复查;肠镜检查建议间隔2~3年。冯亚东特别指出,筛查主要针对无症状人群,一旦出现消化道不适症状,无论年龄大小,都应及时就医检查。

部分患者因担心内镜检查需全身麻醉而却步。冯亚东表示,胃肠镜检查及内镜下治疗技术已在临床应用数十年,其中无痛胃肠镜技术开展近20年,其安全性经过长期临床验证,公众无需对检查过度担忧。

细镜技术可视化

填补胆管胰管检查空白

筛查的意义不仅在于发现病灶,更在于后续对病灶的表面特征、血管分布及微观结构等进行评估,从而判断病变深度,为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冯亚东指出,过去对于胆管、胰管等更细小的管道,传统检查方式存在视野盲区,难以深入探查。而现实中,胆管癌、胰腺癌等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这些疾病在早期很难通过常规影像学检查或传统内镜发现。

如今,直径仅数毫米的细镜技术为早期诊断这类隐匿性病变提供了有力的可视化手段。细镜能够深入胆管、胰管甚至阑尾,提供实时清晰的图像,让医生可以直观观察结石大小、位置及胆管内部情况,彻底告别了以往“雾里看花”的诊断困境。结合激光碎石技术,还能直接将大结石击碎并取出,有效避免了传统技术可能引发的出血、穿孔、胆道感染等风险,显著提升了治疗的安全性与效率。

急性阑尾炎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可发病于各年龄段人群。传统治疗手段主要有手术切除和抗生素保守治疗。“阑尾属于免疫器官,不建议轻易切除。”冯亚东提到,目前消化内科针对急慢性阑尾炎及相关病症,已开始尝试运用内镜技术进行治疗,该方法能让患者实现无创无痕、不切除阑尾的快速康复。

从近年来的临床应用情况来看,这项技术效果显著,尤其适合儿童、老年人以及孕妇等特殊人群,能够有效避免传统手术带来的风险或不适。冯亚东解释,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医生会利用内窥镜技术直接观察阑尾开口,并将器械伸入其中。当遇到阑尾炎症严重、管腔狭窄或角度刁钻的情况时,可借助导丝引导器械到达目标位置,然后通过专门的取石器械处理结石;若阑尾开口处存在较大结石或质地较软的结石,可先抽吸液体,再完整取出结石。

冯亚东表示,如今这项技术已在多家医院广泛开展,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基本不会感到痛苦,具有恢复迅速、创伤小、体表无切口、不会导致肠粘连等优点,真正实现了阑尾炎的无创诊疗。不过他也强调:“并非所有阑尾炎都适合这种治疗方法,具体还需根据患者的病情来选择。”

从痔疮到减重

内镜下治疗实现“一镜多用”

在痔疮治疗领域,对于保守治疗无效或出血症状严重的内痔患者,可采用内镜下治疗。“对于外痔、混合痔或严重内痔,通常建议采取外科手术治疗。” 冯亚东解释,该技术主要通过内痔套扎及泡沫硬化剂注射技术进行,具有损伤小、恢复快、费用低的优势,操作仅需三五分钟,通过门诊或日间手术即可完成。“内镜下的痔疮治疗,能在患者做肠镜的过程中‘顺便’完成,这样一来,在治疗痔疮的同时,还能完成结肠镜检查,排除其他与痔疮症状相似的结直肠病变。”

他强调,许多患者由于久坐、体重过重、饮食辛辣等不良生活习惯,容易导致痔疮复发,因此术后预防复发显得尤为重要,患者需调整饮食与生活方式。

令人惊喜的是,消化道内镜技术还可用于治疗糖尿病以及减重。如今,临床应用较多的是胃转流支架,通过胃镜将其放置在胃和十二指肠处,其原理是让食物快速通过胃,减少食物与消化液的接触时间,从而降低营养吸收。“一般建议支架放置时长为三个月,临床显示减重及控糖效果比较理想。”

另外,腹腔镜袖状胃成形术也是目前主流的减重术式之一。其原理类似将胃“缝”成细长的“袖子”,通过减少胃容积来控制进食量。手术优势是如果未来患者有特殊情况,如怀孕等,可通过手术将“袖状胃”解开,使胃恢复至接近原来的形态。

“总的来说,无论采用何种减重或糖尿病治疗方法,在取得初步效果后,都不能忽视术后的长期管理。”冯亚东指出,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正为越来越多的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和更优质的治疗选择。

通讯员:程守勤 刘敏 王倩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万惠娟

视频:戎毅晔 万惠娟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