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

加快全面绿色转型,绘就美丽中国崭新画卷

来源: 无线淮安

2025-11-06 17:54:00

  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当“美丽中国”从蓝图愿景变为全民行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再次提出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一场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深刻变革——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速度在神州大地铺展开来。

  深刻认识绿色转型的“时代必然”,这是一场发展观的深刻革命。过去那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粗放模式,已经难以为继。雾霾围城、河水污染、生态退化等问题,曾是我们追求发展付出的沉重代价。全面绿色转型,就是要彻底告别这种“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老路。这并非只要绿色不要发展,而是要推动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实现从工业文明的“黑色增长”到生态文明的“绿色繁荣”的质变。这意味着,我们的产业结构、能源体系、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乃至空间格局,都将迎来一场系统性、重塑性的变革。这是一场发展观的深刻革命,考验着我们的战略定力与历史担当。

  准确把握绿色转型的“核心路径”,在关键领域寻求突破。向“绿”要动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淘汰高污染、高排放的落后产能,为新兴产业发展腾出空间;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环保产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为传统产业注入绿色基因,让“绿色制造”成为竞争力的新标签。向“新”要能源,打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现“双碳”目标,能源转型是“主战场”。必须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的“荷”与碳排放的“源”。向“美”要空间,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整体提升。美丽中国,既要有山川森林的宏观之美,也要有房前屋后的微观之美。要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系统治理修复生态系统。在城市,推进绿色建筑、海绵城市建设;在乡村,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城乡共同的底色。

  生动践行绿色转型的“地方探索”,江苏展现先行担当。在美丽中国建设的宏伟征程中,各地正结合自身实际,走出各具特色的绿色转型之路。以经济大省江苏为例,面对土地、资源等发展瓶颈,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绿色化。从无锡物联网技术赋能环保监测,到常州打造新能源之都、引领光伏和储能产业发展,再到南通等沿海地区大力发展海上风电,江苏正将绿色低碳产业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极。通过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对长江、大运河江苏段进行系统性生态保护与修复,再现“江豚嬉戏、芦苇摇曳”的生机。淮安作为“运河之都”,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将生态修复、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融为一体,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从南京的“梧桐大道”到苏州的“园林城市”,绿色生态已成为江苏城市的靓丽名片。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场艰巨的时代大考。当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每一位公民都行动起来,将绿色理念融入血脉,将绿色行动化为自觉,我们必能汇聚起磅礴的“绿色合力”,在新时代的画卷上,绘就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机盎然的美丽中国新图景!(孙瑶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