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快评丨“赛博公审”,别让情绪立场跑在理性前面
来源: 我苏客户端
2025-10-23 16:58:00
一碗面的纠纷,演变成一场网络暴力的狂欢,当真相在舆论场艰难穿行时,旁观者的道德制高点是否还站得住脚?
近日,“续面事件”又有新进展。顾客马女士通过其社交账号首次公开露脸,称从未收到面馆老板的道歉。事件发生两个月来,由于持续遭受网络暴力,她的家人面临巨大精神压力,自身也处于抑郁状态。目前,马女士的民事诉状已经递交法院等待立案。
很难想象,八月份的一碗面,至今还能续上一勺“网络暴力”的汤。当一场普通的消费纠纷被“赛博公审”,试图利用舆论维权的双方,最终都陷入了网络暴力的泥潭。可见互联网的情绪化特质,注定其无法成为公正的“维权法庭”,轻易诉诸舆论只会让矛盾激化。
剥离舆论的情绪化外衣,从双方立场出发,我们才理解这场纠纷的现实根源——矛盾往往源于合理诉求的碰撞。对店主而言,小本经营利润微薄,出于成本考量的拒绝或许值得商榷,但并非不可理解。对顾客而言,既然商家承诺“无限续面”,在正常消费其他菜品的前提下享受续面服务,本质是对商家承诺的合理主张,后续留下差评也属消费者的正当权利。若双方能跳出“对错之争”,以沟通化解分歧,而非动辄诉诸公共舆论,这场风波本可止于门店之内。
而迅速转变的舆论风向,则是一个值得警惕的注脚,呼唤全社会将媒介素养作为一项关键的公共能力来认真对待。事件初期,顾客因店主的片面之词被贴上“贪小便宜”的标签。然而当消费凭证曝光、店主反复引起争端的细节被发现后,店主从受害者形象迅速变成众矢之的,门店停业、声誉扫地。
在当前的网络舆论场上,信息传播常常是碎片化的,这些碎片往往会放大愤怒或同情的情绪。同时,网络的即时性会让很多人习惯于第一时间“站队”,生怕错过参与事件的讨论。然而,一次次的“反转新闻”提醒我们,要学会放慢节奏:不要因为单方说法就草率站队,也不要因为情绪上头就贸然下结论,更不要把辱骂、讥讽当成“主持公道”的方式。
令人担忧的是,“赛博审判”常常超越就事论事的边界,对单一行为的批判往往容易演变为对个人的全盘否定,这将无益于社会共识的形成。以此次事件为例,面馆老板从最初的“维权者”变成了千夫所指的“无良商人”,而顾客则从被同情者又被质疑为“炒作高手”。这种“二极管”“贴标签”的思维模式无视个体行为的复杂性,将单一事件等同于人格全部。当批评异化为人身攻击,当讨论沦为标签化批判,人们会因畏惧“网暴”而选择沉默,或因迎合舆论而放弃理性,最终导致社会失去多元对话的空间。
化解“赛博公审”的乱象,需要各方共同筑牢理性防线。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人们理应保有一份清醒和善意。清醒,是要意识到“眼见未必为实”;善意,则是指在不明全貌时,尽量克制攻击他人的冲动。网络空间的自由表达,从来都以理性为前提。唯有让情绪让位于事实,立场臣服于理性,才能避免“续面”式风波反复上演,让网络舆论回归客观公正的本真。
来源|小苏“画”事工作室
统筹|周安琪
文稿|季霜石(南京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2022级)
手绘|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