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场·光影流年|天山之下 绿洲新韵
来源: 新华社
2025-09-28 16:10:00
新疆是个好地方。
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沧海桑田,从帕米尔高原到塔里木盆地,从莽莽昆仑山到神秘悠远阿尔泰山,沙漠绿洲唱新韵,草原牧歌起新声。作为记者,我无数次走过“三山两盆”,透过取景器和新疆相逢、相识、相知,不知不觉已进入第10个年头。十年一瞬,疆影入梦来。
向远处行,往实处拍。入职至今,适逢我国完成脱贫攻坚,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我的镜头与天山南北的火热实践同频,在沙漠腹地、在西陲高原、在雪山草原,记录下各族干部群众奋力奔向美好生活的身影。
翻阅这些时光切片,触摸新闻现场底片中留存的自然之美、人文之韵,更能感知个体命运变迁背后的时代力量。
别了,沙海之心
2019年冬,依明·买提库尔班下定决心搬离沙漠腹地老村时,已在沙海胡杨林间生活了30多年。
这个名叫达里雅布依的村庄,隶属于新疆于田县,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200多公里,曾被称为“最后的沙漠部落”。这里没有公路与外界相通,没有长明电,没有网络信号,人们饮用苦咸水,就医上学极度不便。
依明祖辈世居于此。有一次寻访,我从县城出发,在向导的带领下翻越连绵沙丘,花了7个多小时走完这200多公里,才见到依明一家。老人们说,在过去,这条路赶着骆驼要走10多天。
搬迁那天,依明和妻子锁上老房子,抬着行李跨出篱笆小院。多次与这家人同吃同住后,我深知,他们跨出这一步的意义。
第一次用防盗门、第一次交电费、第一次用燃气灶……“一步千年”的跨越,就这样写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依明始终放心不下的羊群和老房子,都有了新的归宿。结合村民实际需求,达里雅布依先后组建了养殖、旅游等合作社,交给能手大户负责,让更多劳动力有时间前往县城或外地务工就业。
“花”开帕米尔
列车沿着铁轨疾驰,途经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四川盆地等地,这是28岁的艾尔开牙·多力开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但这些对很少离开高原山村的父母来说,都是陌生的。
艾尔开牙在帕米尔高原上的雪山草场间出生长大。光阴荏苒,从颠簸的马背到流动的列车,她成长为我国首位塔吉克族列车长。她的经历就是新疆各族青年以青春奋斗与祖国共成长的缩影。
遥遥山路伴随着她的整个上学阶段,但好在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好。毕业那年,正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为了帮助解决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就业问题,铁路部门在新疆喀什等地招聘1000多名毕业生。
物流管理专业的艾尔开牙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考试,最终顺利入职。结缘铁路,开启了这位塔吉克族姑娘全然不同的人生,她也将此视为“一段幸福的缘分”。经过一步步历练,艾尔开牙于2023年考取列车长。
年复一年,列车驶过大大小小的城镇,沿途的发展变化闪现在车窗外,也印刻在她心里。艾尔开牙提升自我的同时,还目送着更多的父老乡亲踏上旅途,外出找寻不一样的生活。
在新疆,人们习惯用“花朵”代指女性。“花”开帕米尔,柔美又顽强。朵朵花开,鲜活动人,成为点缀严酷高原的靓丽风景。
听,牧歌起新声
距北京3000多公里的西北边陲,新疆北部重要牧区裕民县境内山峦起伏、牧草优良。50多岁的牧民巴哈提·特留克西一家居住于此。
“巴哈提”意为“幸福”,这个名字承载着父辈对下一代美好生活最质朴的期许。牧歌飘过数十载,幸福图景靠着一家人勤劳的双手、借着社会进步发展的大势,变为现实。
父辈把牧鞭传到手中,巴哈提和勤恳的丈夫哈布得拉什么·努素普别克日复一日劳作,家底逐渐殷实。牛羊马匹渐多,夫妻俩把石块和牛粪垒起来的棚圈扩了又扩。
时至今日,一家人手中握着的不再仅仅是牧鞭。富有想法的巴哈提还在牧场上开店经商。起初只有一个衣服柜那般大小,而今已有约40平方米。日益多元的收入来源、与外地更密切的交流、越发现代的生活改变着以巴哈提一家为代表的新疆牧民。
与父母走过的崎岖牧道不同,小女儿昆树阿克的脚下是一条通往山外世界的求学路。新疆医科大学、国家免费医学生项目……这些令牧民对昆树阿克交口称赞的关键词,也代表着牧场上的新希望。2023年,我与这户人家累计相处近两月,以此为开端,记录仍在继续。
牧鞭代代传,汽笛声声至。
在新疆牧区,世代沿袭的游牧方式正在变化演进,悠扬古老的牧歌也有了更多新鲜元素,而人们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恒久守望一直没变。
非凡岁月见证民生跨越
在这片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约六分之一的广袤地域,还有更多人奋战在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征程上。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正是他们的脚踏实地,令河山壮阔,共同奏响“我们新疆好地方”的恢弘乐章。
记者:胡虎虎
本期主持:吕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