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兴化:以片区化发展的“金钥匙”解锁传统农业大县转型密码
来源: 泰州新闻网
2025-07-11 18:09:00
当乡村振兴的画卷在江淮大地徐徐展开,兴化市正以片区化发展的“金钥匙”,解锁传统农业大县的转型密码。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布全国首批48个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典型案例,兴化市凭借“将124个村串珠成链,打造特色产业片区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的创新实践成功登榜,为新时代鱼米之乡建设提供鲜活样本。
破茧:从“各自为战”到“集群制胜”
兴化市规划建设15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需要良好的环境作为乡村建设的支撑。“片区化”就是把乡村按需“打包”,将位置临近、产业互补、文化相通的村庄进行“组团整合”,一起规划,增强协同效应,形成联动产业片区连片发展的思路。
千垛镇以“十村引领”为抓手,实施点线片结合,由重点村先行发力,进而一步步推开,以示范带动和美乡村建设。曾经的草王村,坑洼土路雨天泥泞,村民出行一脚泥;棚屋乱搭,柴火垛、垃圾堆随处可见,夏日异味弥漫;菜园子东一块西一片,与破败农房相映,透着萧索。在千垛镇组织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后,草王村被列为片区化改造试点,与苏宋、黄邳、黑高村一同扛起了建设和美乡村示范引领的担子。
如今再踏进草王村,景象已截然不同——宽敞的沥青大道直连到西边的通村公路,车行其上平稳舒适;两侧民居粉刷一新,错落有致地排列;村口统一规划的小菜园用齐整的竹篱笆围着,里面的瓜果蔬菜生机勃勃。村民王根年感叹道:“现在农村环境越来越好了,我有空就跟家人去公园里转转。这儿让我们感觉农村生活很美好,幸福感满满当当的。”
一条清水廊道穿村而过,取代了过去淤塞发臭的水沟。清澈的河水潺潺流淌,两岸垂柳依依。村民王永梅笑着说:“以前这儿就是条臭水沟,谁都绕着走,现在成了清水廊道,亮化绿化都跟上了,我们茶余饭后都爱来这儿散步聊天!”草王村响应兴化市产业片区化建设对环境的要求,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口,不仅改善了居住环境,更像一股暖流涌进了每个村民的心里,为乡村建设提供了基础保障。
裂变:从“散点经营”到“矩阵突围”
在推进特色产业片区建设中,兴化市注重低效土地盘活和闲置资源利用。通过将产业与设施拧成一股绳,统筹规划闲置设施与文化资源,催生乡村发展的新动力,以此契合产业片区建设中资源利用的发展需求。
草王村的老学校曾空了好几年,如今正“摇身一变”为草堰港湾民宿。走进民宿施工现场,60间客房、餐厅、文娱室的框架已成型,工人们正忙着内部装修。“和其他民宿项目比起来,我们民宿有两个鲜明的特点。”负责人介绍道,“其一,我们在原闲置校舍基础上改造而成,让闲置资产‘活’了起来。其二,项目由村集体出资建设,采取强村带弱村模式,让周边各村都参与进来,并均分到收益。”该项目包含了李南、马港、姜戴三个经济薄弱村集体增收项目。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这50亩地以前荒着,现在能解决500多人就业,每年还能给村集体带来60多万元收入。”村党总支书记顾国平说。
沙沟古镇则在老建筑上做文章,将板桥塾馆、沙沟巡检司旧址修旧如旧,把废弃米仓改成民宿,还以非遗为核心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让闲置的“老资源”盘活成了“新资产”,带动了周边农家乐和民宿的发展,促进了就业增收,为产业片区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源和动力。
跃迁:从“单点突破”到“系统攻坚”
产业片区建设需要镇村协同合作,实现资源优化利用。兴化成立“片区联盟”,让镇村攥紧拳头闯市场,协同发展。2024年,兴化市成为全省唯一国家级“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组建“花海森林”乡村振兴联盟党委,分别覆盖6镇32村,打破区划,完善利益联结,促进资源优化利用。
草堰港湾民宿的建设资金来源广泛,由“花海森林”片区化乡村振兴联盟党委牵头,帮助千垛镇马港村、李南村、姜戴村3个村争取省级扶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资金各80万元,省委驻兴化乡村振兴工作队投入130万元;剩下的由千垛美丽乡村建设有限公司承担,收益由“一镇四村”根据出资比例享有。“钱从多处来,事大家一起干,风险共担,好处共享。”联盟党委委员张琦说。
此外,片区化乡村振兴联盟党委巧打“蟹+景”组合牌,将周韩村的河蟹育繁推一体化示范基地与东旺村的千垛景区结合起来,在周韩村兴建河蟹文化馆推出特色研学游;在东旺村周边拓建采摘园、康养基地,构建起集赏花、品蟹、康养、采摘、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休闲旅游片区,让游客赏罢花海,既能驻足品蟹,又可体验采摘乐趣。周韩村村民说道:“现在游客们能玩一整天,螃蟹更好卖了,摆摊收入也翻了倍!”这种镇村抱团、“串珠成链”的发展模式,让各村跨域携手共进,促进产业片区的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