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力促“应用场景”蝶变,绘就“科创胜景”新篇
来源: 汉风号
2025-07-11 18:07:00
本报记者 梁梦雨 实习生 平抒雅
场景创新,正成为撬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重要支点。当新技术、新产品迫切需要对接市场需求,场景便成为孕育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核心载体。
近日,徐州出台了《关于推进场景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意见》,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民生服务、社会治理”四大领域发力,目标到2027年开放200个以上的场景机会,建成全国领先、辐射区域的场景驱动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应用实践高地。
场景链接着技术与市场,是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有效通道。近年来,徐州推出了大量场景项目,覆盖智慧城市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升级等多个领域,对促进徐州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新的场景框架下,徐州如何聚焦科技创新,构建前沿技术验证场景?如何以场景布局为突破点,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为场景创新找机会
多元领域孕育丰富应用场景
场景创新是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纽带,开放的场景资源正成为城市发展新的竞争点。
徐州的场景创新机会,藏在产业转型的需求里,映在城市发展的蓝图中。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徐州,传统产业升级急需新技术注入,新兴领域拓展更盼场景落地,前沿技术在这里有广阔的施展空间。
今年5月,在“2025环梦·AI智能机器人科普展”上,人形GI机器人精准模仿人类挥手、鞠躬等动作和表情,四足机械狗完成高难度腾空翻滚,工业3D打印机、下棋机器人等前沿设备惊艳亮相……
“没想到科幻电影里的场景就在身边。”人工智能领域从业者陈峰点赞道,这场科技展不仅是科技创新成果的展示,更彰显了徐州将场景化的技术突破转化为可感知的城市图景。
在江苏淮海科技城,北斗导航授时与位置服务研究院的研发团队正在调试车载系统。
“通过星地一体导航增强服务系统,我们实现了毫米级监测、厘米级定位、亚米级导航、纳秒级授时。”北斗导航授时与位置服务创新研究院总经理戴宇翔介绍,聚焦徐州“343”创新产业集群,技术已赋能智慧交通、智慧农业、智慧水利、智慧矿山等多个领域场景。
具身智能、元宇宙场景也在徐州加速萌芽。
为抢抓具身智能发展机遇,今年5月徐州印发《徐州市具身智能工程机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30年)》,将依托工程机械产业基础优势,构建“技术研发—装备制造—系统集成—场景应用—产业生态”发展体系,目标到2030年建成全球领先的具身智能工程机械技术创新策源地。
市工信局装备工业处副处长孙明祺表示,具身智能的价值,在于让“智能”从“会说话”走向“会做事”,真正融入现实物理世界,应用场景正从工业领域向日常生活、应急救援等领域延伸。
哪里有现实需求,哪里就有场景创新。
从低空经济到城市治理,从深地空间到元宇宙,一个个充满智慧的画面不断充实徐州的“场景库”。徐州正深挖各领域场景需求,用创新红线串联成多元矩阵,让新技术找到生根发芽的“试验田”。
为场景驱动找技术
实验室里的验证加速成果落地
场景要落地,技术是关键。徐州的高校、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正成为前沿技术的“检验场”,让一个个创新想法从图纸走向现实。
江苏省概念验证中心(中国矿业大学)是成果转化的关键节点。“概念验证是判断一个研究成果或创新想法能否形成产品、迈向市场化产业化应用阶段的重要环节。概念验证中心作为服务全市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通过开放试验场域,打造应用场景,加速成果转化。”中国矿业大学概念验证中心负责人胡海山表示。
为推动项目转化,中心在中国矿业大学文昌校区配备约500平方米的办公和试验测试空间,在矿大科技园拓展400平方米物理空间,布局原理验证区、产品与场景体系验证区等功能区。徐州高新区还协同江苏省安全应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共建600平方米空间,用于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的成果对接、展示、小试、企业孵化。
“中心为每个项目提供了10万元至50万元的资金支持,通过大量无偿服务与创业项目共同成长,让科研人员‘轻装上阵’,助力更多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胡海山表示。
在江苏省细胞治疗药物产业创新中心,团队人员正在忙碌着。这个由徐州医科大学牵头建设的创新中心已经搭建起了一条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完整链条,其自主研发的“双靶向”“武装增效型”CAR-T技术,疗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45项授权专利支撑着多个项目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这一个个实验室,就像技术的“过滤器”,一边对接高校的基础研究,一边链接产业的应用需求,筛选出有潜力的创新成果,为场景落地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成为技术迭代的“最佳试验场”。
为场景赋能找市场
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技术走出实验室,需要市场的接纳。科技创新成果要通过市场的检验,实现产业化应用,才能真正为城市发展赋能。徐州正铺路架桥,让创新成果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将技术变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如何有效释放场景创新的强劲动力,加速推动场景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徐州将目光投向企业,以企业为引领,支持企业建设开放综合性和行业类融合应用场景,以场景应用推动技术开发、产品定型、用户群体培育、市场需求挖掘、后市场服务,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与示范应用。
在徐州高新区,中科宝溢视觉科技(江苏)有限公司车间里,一束直径不足头发丝百分之一的激光,以每秒数万次的频率在特制薄膜材料上雕刻着微结构。
“这款激光刻蚀柔性标签是我们自主研发的,一辆汽车的使用量多达百张,多应用在汽车蓄电池、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及设备上。”中科宝溢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张保平说,“攻克工业零部件‘身份证’技术,将助力国内企业采购成本下降约50%,同时在产品供应上不再受国外限制。”
这项打破国外垄断的技术,正是通过场景应用不断完善,开始批量生产交付,实现了国产化替代。
徐州无废城市技术研究院的中试加工试验区,演绎着点“废”成金的故事。废塑料经超音速蒸汽流超微粉碎技术变成纳米级、微米级颗粒的新塑料,用于生产超微粉体材料、石墨烯拨片等,在山西太原已建成年产5万吨的新技术示范工程。
“余热回收与再利用在山西华美圣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投产,污泥干燥的能耗成本每吨至少减少100元-150元,实现降本增效。”徐州无废城市技术研究院院长廖洪强介绍,干燥技术也已在湖南常德、江西吉安等地应用。
从萌芽到孵化,从验证到应用,这些技术在场景应用中打磨成熟,形成可复制的产业化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质增效。
徐州还积极探索科技创新的新范式,加速为场景链接科创资源,打造新型研发机构、概念验证中心等平台,培育氢能、深地空间利用等未来产业,构建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徐州方案”。
“我们深耕无人驾驶行业,在矿山、港口接驳园区等都有应用场景。矿大机电学院在矿山无人驾驶领域积淀深厚,希望能与之合作。”徐州格仕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郝峰玉说道,在今年的徐州市与中国矿业大学科技成果专场对接活动上,60余项科研成果精准匹配310项企业技术需求。
这种“企业出题、高校解题”的对接模式,现已成为徐州科技成果转化的特色路径。
实践证明,当场景应用推动技术开发,用场景验证反哺技术突破,形成良性循环,创新动能便会持续释放。
从深地到云端,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一个个前沿技术场景的落地,不仅改变着产业形态,更重塑着城市的发展基因。徐州不仅是“创新场”,也成为“试验场”,正通过场景链接技术与市场,让科技创新真正赋能产业发展。
徐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发挥优势,构建全链条政策体系,不断拓展创新场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在新一轮科技创新浪潮中抢占先机,让更多“科幻场景”加速转化为“科创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