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
首页 > 新闻中心 > 紫牛问政

紫牛问政|南京江宁一小区垃圾厢房闲置四年成摆设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5-19 21:55:00

垃圾分类本是为民造福的好政策,但在南京市江宁区山语禧园小区,却演变成一场持续四年的“拉锯战”。该小区业主近日向扬子晚报紫牛问政栏目反映,垃圾分类政策在小区内执行混乱。6个垃圾厢房仅启用2个,而北门景观广场却堆放一二十个垃圾桶,异味扰民、影响环境,多次沟通无果。物业坦言“两头受气”,街道多次协调无果。“垃圾分类”政策落地四年,这个小区为何陷入“厢房闲置、垃圾露天”的怪圈?这一困局如何破解?记者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

11个垃圾桶摆在小区景观小广场

记者探访:垃圾厢房闲置,11个垃圾桶挤占广场

5月10日,记者来到山语禧园小区,在北门附近的景观小广场看到,11个垃圾桶整齐排列。尽管天气尚未炎热,但走近仍能闻到明显的异味。业主高女士表示:“这里原本是居民散步的地方,现在成了‘垃圾场’,夏天味道更重,蚊虫也特别多。”

记者随后跟着高女士在小区内走访发现,该小区高层住宅区共有6个标准化垃圾厢房,但仅2个正常使用,其余4个处于闲置状态,所有垃圾厢房的水龙头无法出水,部分镜子已经损坏。而在未启用垃圾厢房的区域,仍放置普通垃圾桶,有的甚至摆放在道路旁。高女士说:“因为放的位置不合理,有业主开车不小心撞翻过垃圾桶。”

小区内垃圾厢房闲置

业主诉求:要么恢复原状,要么全部启用垃圾厢房

高女士和多位业主表示,他们并非反对垃圾厢房,而是对目前的执行方式不满。“刚入住时,每栋楼下放两个垃圾桶,环境很好。现在要么彻底启用所有垃圾厢房;要么先恢复原来的模式。”

部分业主还提到,垃圾厢房选址不合理,有的离居民楼太近,引发反对。“有些业主认为影响风水,甚至有人半夜用叉车把垃圾厢房移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主说。

小区内垃圾厢房闲置

物业回应:夹在业主与政策之间,管理难度大

银城物业山语禧园项目负责人向记者坦言,垃圾分类的推行在小区内遭遇极大阻力。“2020年政策刚落地时,社区和街道主导垃圾厢房选址,但业主反对声音强烈,甚至发生过砸毁垃圾厢房玻璃的事件。”该负责人表示,物业只能尽量保持现场清洁,但无法决定垃圾桶的摆放或垃圾厢房的启用。

“我们每天清洗垃圾桶,但味道难以完全消除。街道和城管要求我们在这里设临时投放点,否则垃圾无处可放。”该负责人无奈地说,“物业满意度因此大幅下降,但我们确实无能为力。”

路边仍摆放垃圾桶

街道与社区:多次协调未果,业主参与度低

淳化街道物管办工作人员表示,北门广场的垃圾桶是临时措施,根本问题在于垃圾厢房无法全面启用。“我们组织过多次业主投票,希望共同商定垃圾厢房位置,但没人愿意放在自家附近,投票始终无法通过。”

山语禧园所属的齐武路社区工作人员则称,垃圾分类是政策要求,不能因部分业主反对就完全停止。街道物管办工作人员说:“我们只能调整管理方式,比如建议物业增加垃圾桶清洗频次,但最终还是要业主配合。”而高女士等业主则组建了维权群,计划向相关部门进一步反映诉求。“我们希望问题能真正解决,而不是一直拖着。”高女士说。

城管办回应:垃圾厢房启用需要居民的理解配合

江宁区淳化街道城管办就居民反映的垃圾处理问题作出详细回应。针对山语禧园小区公共区域临时垃圾收集点的投诉,工作人员表示,经现场核查,该收集点距离投诉人住所较远,且物业已按要求保持清洁,未发现异味问题。“该收集点设置前已按规定公示,并获得大多数业主同意,至今已规范运行三年。我们始终要求物业加强管理,确保环境卫生达标。”工作人员强调。

关于垃圾厢房启用问题,工作人员解释道,小区垃圾厢房建设始于2020年,但因部分业主阻挠至今未能完全启用。“我们已组织过四次协调会,联合物管、物业公司等多方进行沟通,但仍有业主采取破坏设施等过激行为。”工作人员坦言,垃圾厢房推进确实面临现实困难:“就像公共厕所建设常遇到的邻避效应,大家都需要但不愿建在自家附近。我们只能在现有条件下,选择相对合适的公共区域设置临时收集点。”

工作人员表示理解居民的适应过程,但目前南京部分小区确实存在垃圾厢房和垃圾桶并存过渡期现象。虽然《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已实施,但更需要居民的理解配合。他举例说明,已有不少小区逐步适应新模式,“这项工作需要循序渐进,我们相信通过持续沟通和改进,最终能实现垃圾分类的全面推广。”该工作人员呼吁,希望广大居民能够支持这项环保事业,与政府部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生活垃圾的科学处理。

多说一句:街道、社区和物业应建立更有效的协商机制

记者了解到,同在江宁区的万科金域蓝湾小区已全面启用垃圾厢房,垃圾分类较为规范。而山语禧园的情况并非个例,南京多个小区在推行垃圾分类时都遭遇类似矛盾。垃圾分类是长期工程,不能“一刀切”。在业主反对强烈的小区,可考虑分阶段推进,或优化垃圾厢房设计,减少对居民的影响。同时,街道、社区应建立更有效的协商机制,而非简单依赖投票。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闫春旭  张昊

校对 王丽丽

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