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娱

江苏文物中的寒露:露凝秋深,物藏乾坤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08 11:57:00

寒露,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带“寒”字的节气,标志着天气从凉爽向寒冷过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言:“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寒露时节,北方已呈冬景,南方秋意渐浓。在江苏这片文化积淀深厚的土地上,文物中的秋,凝固了古人的生活美学与不朽诗意。

寒露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这三种物候现象,在江苏文物中都能找到对应的艺术表达。


无锡博物院藏的清代画家边寿民《芦雁图轴》,以淡淡水墨描绘了秋雁的生活景象:秋风拂过,芦苇深浅不一,在水边摇曳,一群大雁栖息于芦苇丛中,悠闲地戏水、觅食。

画中的大雁正是“鸿雁来宾”的生动写照,而芦苇则是秋天水边常见的植物。


寒露百花凋,但菊花偏偏在此时盛开。清代画家恽寿平亲手种菊,将各种姿态的菊花细细描摹。那一手没骨菊花,神韵清逸,恰似寒露之菊的脾性:不争春光烂漫,只在秋风里守住一身孤傲。

苏州博物馆藏的沈周《花鸟册》里籽粒饱满的石榴、沈贞吉《秋林观瀑图轴》中墨色晕染的秋色,还有紫砂桂枝栖蝉笔架上振翅欲鸣的秋蝉,更是在无语地诉说着秋日故事。

寒露时节,正值深秋,秋高气爽,适宜登高。在江苏,便有不少登高胜地,静候着与秋光、与人的相遇。


南京鼓楼目前已修葺一新,在鼓楼红墙的映衬下,银杏树叶渐渐泛出金黄,婆娑迷人。这一景象向人们预示着冬天已不遥远。

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是当时报时及举行迎宾、纳妃、接诏、祭天等重大仪式的圣地。楼宇建在城中心海拔40米的钟山余脉延伸入城的高岗之上。1684年,康熙帝次南巡,曾登上鼓楼城台,凭高纵览金陵风貌。寒露时节,登高望远,鼓楼无疑是感受南京秋色的最佳去处之一。站在古老的建筑旁,看金黄的银杏叶飘落,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

南京紫金山有“金陵毓秀”的美誉,是南京名胜古迹荟萃之地。寒露时节,山林间渐渐晕染开斑斓色彩,枫叶开始泛红,银杏叶也逐渐变黄。沿着登山步道拾级而上,脚下落叶沙沙作响,从山脚至山顶,秋色伴你一路。

苏州穹窿山为苏州第一名山,寒露之际,走在御道竹林中,能听到竹林随风作响,此时山上的枫叶也开始变色,星星点点的红点缀在山林间。

幕府登高则是南京的非遗项目,也是金陵城的历史文化名片。一说登高望远,南京人总会想到幕府山。“秋分刚朝前头走,寒露紧紧跟在后,寒露拉着重阳手,南京人,登高望远,上幕府山头…”

寒露的民俗,总带着“贴秋膘”的实在与“赏秋光”的浪漫。这些习俗在江苏文化中有着丰富的体现。

老南京有喝“寒露茶”的习惯。寒露前后正是茶树生长的极好时期。每年寒露的前三天和后四天所采之茶,谓之“正秋茶”,秋茶中以正秋茶为最佳。“九月团脐十月尖”,此时的母蟹膏黄丰腴,清蒸后佐以姜醋,鲜得人眉目舒展。田间地头,农人弯腰收割晚稻,正如农谚所云“寒露到霜降,种麦日夜忙”,正是丰收的时节。

寒露如玉,秋意渐浓。南京鼓楼的金黄银杏映衬着红墙,幕府山上的登高者眺望着长江,扬州个园的秋石与残荷相映成趣。

古人将寒露的物候、习俗与情感,镌刻在文物中,传承在非遗里。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