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娱

跟着《冒姓琅琊》打卡南京,“硬核考据”让冷门朝代“活”起来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28 20:36:00

9月27日,“跟着《冒姓琅琊》打卡南京”主题活动在六朝博物馆启动。该活动以番茄小说巅峰榜作品《冒姓琅琊》为纽带,带领读者和游客打卡六朝博物馆、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夫子庙、乌衣巷、台城、中华门等南京文化地标,将故事中的历史场景与六朝古都实地遗存深度结合,让“冷门”朝代的历史也“热”起来。

目前《冒姓琅琊》实体书(第一卷)已开启预售;其同名精品短剧的系列化开发也由红果短剧和长信传媒及其厂牌奥信短剧出品制作,监制过《唐朝诡事录》的郭靖宇担任总监制,预计今年四季度开机。

考据最严谨的历史网文,

让“冷门”南齐史可读可感

《冒姓琅琊》系番茄小说作者东周公子南原创作品,在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与番茄小说联合发起的“走进古籍,看见历史”征文活动中获“真实历史赛道-最具影响力作品”推荐,自连载以来,便以“硬核考据+文学想象”的独特风格脱颖而出,吸引了超五百万用户阅读。

这部作品聚焦南北朝时期南朝齐这样一个存续时间仅有二十余年的“冷门”朝代,以古典文学博士生王扬“冒姓琅琊王氏”,在氏族间周旋、生存的历程为主线,将《南齐书》《世说新语》等核心史料与钱穆等学者的研究成果融入剧情,让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中古历史”不再是故纸堆里的冰冷文字。《冒姓琅琊》几乎每一章最后都通过注释,考据历史细节、引述古籍文献。比如作者在写到江陵时,在注释中特意注明其考据出处为《元和郡县图志》对城市格局的描述,“城本有中阁,以北为旧城也,以南为关羽所筑”,让读者对这座城市的格局和历史一目了然。

“作品在保持了对历史资料尊重的同时,更把专业历史知识、考古细节和情节有机融合,不是‘吊书袋’式的科普。”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扬子江网络文学评论中心执行副主任李玮认为,这部作品通过阵法推演、人物辩论等情节,将南齐门阀争斗的复杂背景转化为“又雅又爽”的知识型爽点,“读者看的是跌宕剧情,记的是历史细节 ——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普及方式,比单纯的历史读物更易被接受。”

南京师范大学历史文博学院副教授兼任历史学系主任、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秘书长陆帅则从历史细节角度肯定了作品的考据深度:“书中写南齐人用柳枝刷牙、实行分餐制,甚至用‘酥’(酸菜)给鱼料理提鲜,都是有实证的。” 他提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宴饮图多呈现分餐场景,马鞍山朱然墓出土的 “格盘”(多格餐具)更是直接佐证;而《齐民要术》中记载的 “酥” 的制作与食用,也被作者精准还原到剧情里,“连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爱吃烤鱼的细节都有史料依据,这样的作品能让读者真正感受到‘古人如何生活’。”

“我们尊重历史网文的创作规律,让作者能沉下心做考据,也让读者能读到有‘历史厚度’的作品。”对此,番茄小说总编辑谢思鹏也表示,平台通过用户行为数据分析发现,《冒姓琅琊》的读者对历史细节的讨论度远超普通网文,“大家会在评论区研究南齐的‘点签’官职、氏族辩论传统,甚至为‘琅琊王氏能否左右皇权’展开讨论,这说明考据严谨的历史网文,完全能激发读者主动探索历史的兴趣。”

网文结合文旅,

打造 “穿越式” 历史体验

此次番茄小说与南京文旅联合举办“跟着《冒姓琅琊》打卡南京”活动,将“线上兴趣”转化为“线下探索”,活动覆盖的八大地标中,六朝博物馆的南朝城墙遗址、乌衣巷的王氏祖宅遗存、秦淮河畔的长干里旧址等,均与小说剧情深度呼应,让读者得以“循着书页走南京”,实现从文字到实地的“历史穿越”。

“南京是‘古今叠压型’城市,今天的乌衣巷、秦淮河,与南齐建康城的核心区域高度重叠。” 陆帅表示,虽然南齐遗址不如明故宫完整,但小说的文学重构让这些地标有了故事感,“以前游客路过乌衣巷,可能只关注商铺;现在读了《冒姓琅琊》,会联想到书中王扬在这里应对氏族排挤的情节,怀古之情自然不一样。”

这种 “沉浸式” 体验也得到了参与者的认可。抖音创作者杜茹慧表示,正是因为读了小说中对 “乌衣巷与秦淮河相邻” 的描写,才特意来南京 “打卡”,“看到秦淮河时,脑子里自动浮现出书中人物乘船议事的场景,感觉南齐的历史不再遥远。”

李玮也指出,《冒姓琅琊》为文旅融合提供了新范式:“一个城市的地标不仅是地理空间,更是时间载体。这部作品为南京的六朝遗迹赋予了生动的故事线,让冷门地标变成热门打卡点,这正是网文 IP 的价值所在,它能连接‘历史纵深’与‘当代体验’。”

从线上热读,到线下历史地标打卡,《冒姓琅琊》不仅让南齐这一“冷门历史”走进大众视野,更用 “考据+想象”的方式,让网络文学成为人们了解历史的桥梁,将被忽略的历史细节生动地呈现在更多人面前。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