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微史记

微史记|琉球人在江苏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20 22:58:00

据媒体报道,日前,由福建师范大学首创的中国“琉球学”学科项目,入选中国历史研究院 “绝学”学科扶持计划2025年度资助学科,是全国入选的六项“绝学”学科之一。

这是继10月初,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孙磊在联合国提到这一地区后,“琉球”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琉球人在南京

1372年的一天,一份诏书从南京发出。外交官杨载率领使团东下渡海,要到琉球去。

此时距朱元璋登基已有四年。元人被赶至北方沙漠,陈友谅、张士诚也已先后被剿灭,万事初定,朱元璋要让四海八荒都知道他建立了大明。

琉球,是中国的近邻,在中国古籍中,有“琉虬”“琉求”“流求”“瑠求”等不同称呼,在中国史籍第一次出现是在《隋书》,名为“流求”,位于台湾岛与九州岛之间的一系列岛屿群的合称。在史籍里,它有很多个名字,但在诏书里,朱元璋将其称为“琉球”:“惟尔琉球,在中国东南,远处海外,未及报知。兹特遣使往谕,尔其知之。”琉,石之有光者;球,磨圆之美玉,“琉球”,就是海中一串发光的美玉的意思。这个名字有着很好的寓意。

但当时的琉球,尚分裂为山北、中山、山南这三个小国,它们对明朝使节的到来,反应不一。最后,中山国中山王察度率先接受了诏书,当年就遣他的弟弟泰期泛海西来,随大明使节杨载到南京“奉表称臣”,正式成为明朝的宗藩国。1374年,中山王察度又遣泰期奉表、贡马及方物,明太祖大加赏赐,从此确立两国间的朝贡关系。

1392年,朱元璋为帮助琉球当地造船,以方便往来,“赐闽人三十六姓”移民中山国,这些福建移民定居在久米村,其后裔被称为“久米人”。1430年,中山国兼并山北和山南,统一琉球群岛,两国之间关系照旧,往还不断。直到1875年7月,日本天皇严令琉球彻底断绝与清朝的朝贡和册封关系为止,前后长达500年之久。

明朝建都南京,永乐迁都,但南京仍是陪都,作为国家的副中心,设有与北京相同的行政机构,包括六部及都察院。故此,这500年间,尤其是有明一代,琉球人在南京留下重重身影。他们从琉球出发,在福建上岸,再沿运河通长江,最后到达这片“六朝佳丽地”。其中,最为当时的南京百姓熟悉的,应该是琉球的留学生。

国子监示意图(邓攀标注)

在明代,位于南京成贤街的国子监是国家人才培养高地。即便迁都后,南京的国子监,其规模也比北京的国子监庞大得多。在这里,除了本国学生外,还有大量的外国留学生,如日本、高丽、暹罗、琉球等周边国家选派的学子在此求学。“外国中只有琉球生是常态化例行留学南京国子监,从洪武至万历年间先后派遣了17批54人,前期为王室、寨官子弟,后期为出自闽地三十六姓的久米村士族子弟。琉球生享有位于教学区六堂之后单独配建的宿舍,历朝不变。”

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跟礼部大臣说:琉球国中山、山南二王皆向化者,可以让他们选拔子侄前来学习,“待读书知理,即遣归国。”第二年,察度便派遣侄子等人到南京国子监来学习。从此揭开了琉球留学生入读国子监的序幕。

南京地方史学者、《成贤街》一书作者邓攀告诉记者,朱元璋此举是为了发展和琉球王国的友好关系,体现了自古以来封建帝王“用夏变夷”的外交思想。而琉球生在中国待遇优厚,他们入监就是官生,身份上,既是学生,又是“使臣”。在《南枢志》中,还有这样的记录,“大琉球国,朝贡不时,王子及陪臣之子,皆入太学,读书礼待甚厚”。而与之相比,日本国,“虽贡实诈,暗通奸臣胡惟庸,谋为不轨,故绝之”。

自琉球官生踏上中国的土地后,明朝政府就不断地给予其赏赐,其中赐服最常见。东华大学学者刘慧慧、刘瑜对此曾进行考察,发现相较于高丽及日本官生,明朝政府对琉球官生赏赐服饰的次数更多,频率更高。有记载,明代琉球官生在华期间共获得服饰赏赐35次;高丽官生获得服饰赏赐0次;日本官生获得赐服3次。且明代只有琉球官生被允许带仆从入国子监,明朝政府赐他们仆从服饰也有6次之多。

不光次数多,种类更多,赏赐给琉球留学生的服饰有襕衫、罗衣等,归国时,还会赏赐彩缎等丝绸衣料,而对日本官生的赏赐仅为衣、靴袜,且服装款式、面料单一。

更重要的是,明政府赏赐琉球官生服饰的等级更高。明朝对日本官生的赐服为衣、靴袜等监生巾服,而对琉球官生监生不仅给予巾服,还赏赐罗圆领、褡护等超出监生等级的服饰。

在《南雍志》等典籍上,邓攀找到了这些当时国子监的馆舍分布图。他又依据典籍记载,一一将馆舍与位置相对应。他告诉记者,当时琉球子弟所居住的地方名为“光哲堂”,“光哲堂共有十五间,每间阔一丈四尺,深一丈二尺。它的前面是太学,后面是城墙,再后面就是玄武湖。它的位置大体在今南京市委大院最里面靠近城墙的地方。”邓攀说。

不光如此,永乐二年,也就是1404年,琉球王子三五良亹率九人至南京,奏请入监读书,明成祖朱棣特令工部在监前建王子书房以居之。“具体位置现已失考,但应该就在成贤街一带。”邓攀告诉记者。

江苏也有琉球人墓

明清两朝,琉球与中国来往不绝,这些琉球使团来到中国后,因生病或意外去世,便在贡道沿途安葬。

尤其在清代,琉球使团及留学生经历了海上颠簸的劳苦,抵闽之后,歇息数日即水陆兼程奔赴北京。依惯例,琉球使团要赶在十二月二十日前到达京城,以便参加元旦庆典。若海上受困耽误时日,便只好放弃休息时间,日夜兼程赶路。

由于这种长途跋涉的疲劳和南北方气候差异过大,许多琉球使团的成员不能适应,再加上疾病交加,有的便会客死途中。如琉球贡使团的都通事程泰祚,他曾建造琉球国第一座孔子庙圣庙,但在赴清途中遇上海贼,交战中不幸负伤。到达福州后,疗养一段时日,翌年进京朝贡。1676年五月,归国途中于苏州病故。苏州地方政府即捐资80多两将其安葬,还置田二亩供守墓人受用。程泰祚墓遗址原位于苏州市第三十三中学的操场旁边,后迁址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并建成程泰祚碑。

在淮安市淮阴区图书馆的后院,也有一座完好的清代琉球人墓——琉球国朝京都通事郑文英墓,他是一位为朝贡入京担任翻译的人。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赖正维曾经探访过这座墓,给出这样的评价:“这是除福州之外,在贡道上唯一保持较好的琉球人墓,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这些散落在福州至北京贡道上的琉球人墓,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琉两国人民友好往来、和平共处的生动写照。它们静静地伫立,诉说着数百年前那些跨越海洋、不畏艰险的文化使者在异国他乡的奉献与牺牲。如今,这些古墓已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中国与琉球的重要文化纽带。

实习生 刘伊淞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校对  朱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