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少年志

新时代好少年②|二十余载接力坚守,“小梅花” 艺术团让六百年昆曲绽放新声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19 19:46:00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昆曲一响,就到了苏州。虽已立秋,苏州仍然高温难熬,在昆山市巴城镇石牌中心小学,“小梅花”昆曲艺术团进行着紧张的排练。把杆上“长”满了压腿练腰的小学员,他们苦练“罗汉神功”,让昆曲从校园火到央视,火到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上。凭着股“让昆曲扎根时代土壤”的信念,“小梅花”昆曲艺术团入选2025年江苏省“新时代好少年”,并在2025年江苏省暨南京市“童声里的中国”少年儿童歌咏活动集中展演中再次亮相,登台出原创节目《中华少年》。

荣誉背后——

苦练“罗汉神功”、含着石子练习吐字

筋骨磨砺是每一个“小梅花”的必经之苦。2025年,“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昆山选拔赛中,团队成员徐可凡的折子戏《山门》荣获个人类节目一等奖。为了将戏中单腿站立十多分钟的“罗汉神功”练好,他每天坚持踢腿500次以上、控腿三起三落600次以上……单调、重复又“痛苦”的练功背后,是他对昆曲的热爱与执着。

在“小梅花”昆曲艺术团,像徐可凡这样的“小梅花”还有很多:有人含着石子练习吐字,最终用字字珠玑的精彩念白,赢得满堂喝彩;有人磨破3套戏服,只为在舞台成功驾驭三米水袖……从对昆曲一无所知的“门外汉”,到在舞台上大展身手,365天、1244个小时、日复一日的不懈坚持,让他们在昆曲的舞台上绽放光芒,“只要能把戏演好,一切都值得。”

唱腔的磨难来得比筋骨之苦更锥心。某个蝉鸣聒噪的夏日午后,练功房忽然爆发出压抑的笑声,原来集体练唱时总有个突兀的声调刺破旋律。钟晓帅老师轻轻按住满脸通红的桂寅麒的肩膀,将他的手掌贴上自己咽喉:“感受声带的震颤,让每个字从丹田生出来。”此后数月,练功房的镜前总伫立着他执拗的身影,镜中人仍在重复着“一枪挑开漫天霞”的尾音。为了演好“小哪吒”这个武戏吃重的角色,他制定了严苛的训练计划:每天800个踢腿、300个旋子、200个飞脚成为必修课。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他渐渐读懂了哪吒这个角色背后的深意。现在,他不仅能完美演绎哪吒的十八般武艺,更在作文中写道:“要像哪吒一样,做个明辨是非、敢于担当的好少年。”

昆韵绵长——

“追梦少年”唱响600年“水磨腔”

2024年9月,新华社专题报道了三代传承人同台演绎《牡丹亭》的故事,“小梅花”成员张梓轩、解苏倩用轻盈的身段,再现昆曲的柔美,受到了网友的一致好评,单日点击量突破百万人次。专职教师周杰曾是“小梅花”2003届成员,如今是首位返校任教的毕业生,一级演员吴美玉年近80仍然坚守在教学一线。三代人的精彩演绎,印证着600岁昆曲“春色今如许”的欣欣向荣。周杰说:“小梅花的孩子可以人人有戏,个个精彩,我们一起将昆曲传承下去。”

“小梅花”们每天都在抠细节、找问题,从整体表演,到每个动作、唱腔,无一不诠释着真正的“水磨功夫”。这些历练成为“小梅花”学习成长的重要基石。他们既争做台上的“名角”,又争做学习上的“尖子”,成绩保持在班级前列,担任班干部、获评三好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榜样。“回首孩子这三年的昆曲学习旅程,我感受到不仅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物质支持,更要给予他们精神上的鼓励和陪伴。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够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取得更多的成果和收获。”小团员解苏倩的妈妈感慨。

今年8月13日,在2025年江苏省“新时代好少年”发布仪式上,5名“小梅花”代表登台亮相,用家乡方言向观众热情问好,展现了新时代少年的文化自信。昆曲代表性传承人、紫金文化奖章获得者王芳老师亲自为团队颁奖,并动情地说:“看到孩子们这么努力,我相信昆曲瑰宝一定能代代相传!”她还赠送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复刻的“梅花奖”奖盘,镌刻着“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箴言。

“通过活动,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与热爱。期待未来能继续参与这样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在实践中获得更多宝贵的人生经验。”“当我们给观众们表演昆曲的时候,感受到了他们对传统非遗的喜爱。希望昆曲能够永远的传承下去,希望小梅花一直盛开。”……活动让孩子们倍受激励,纷纷在日记中记录下激动的心情。

据悉,昆曲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小梅花”的前身“春蕾戏曲艺术团”也在同年正式成立。二十多年来,“小梅花”从水泥地走进排练室、从乡村学校登上全国舞台,累计摘得“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花奖22个。如今的“小梅花”成员在前辈们的激励引导下,积极投身昆曲的传承与保护,让非遗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展现全新活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贺东婷

省文明办供图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