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

从 “小张警官” 到 “老村长” ,张军 27 年守护江一社区烟火平安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21 11:32:00

傍晚的镇江江一社区美食街,浓浓的烟火气在人声鼎沸的街巷间铺开,电动车相继穿梭、汽车排队等候,刚刚下班的打工人围着小吃摊选择餐食,孩子举着零食奔跑追逐,一幅热闹不已的市井图景。57岁的张军身着警服按时按点来到这边,相熟的居民老远就招呼:“老村长,又来守着美食街啦!”这声 “老村长”,是江滨新村2800余户居民对他27年坚守的最高赞誉。从1998年退伍转业来到这里,张军把社区“责任田”种成了居民“放心园”,从初来乍到的“小张警官”成为如今人人信赖的“老村长”。

现场

迁家建点,警务室成了“暖心站”

张军负责的江滨新村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作为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开放式社区,近万居民中老住户、租户、流动摊贩混杂,路面坑洼、设施陈旧,治安隐患如同墙角蛛网般错杂。2005年,张军拿出退伍安置费,将家从桃花坞迁至江滨新村,与警务室仅两分钟步行距离。“他不是把家搬到了社区,而是把社区当成了家。” 妻子刘晓红的话道出了真谛。

休息时陪独居老人唠家常,居民家中有事随叫随到,就连儿子放学都常有邻居主动接送。曾经因丈夫忙碌而生的委屈,在邻里们亲切的问候中,渐渐化作对这份职业的理解与支持。物理距离的拉近只是开始,张军更要做的是融入群众的生活。2021年,江一社区警务室更名为 “老村长警民联系点”,在张军的规划下,这里褪去了办公场所的严肃冰冷,变身群众愿意来、能办事的 “暖心站”。移动充电设备、老花镜随时可用,修鞋、理发、开锁等便民联系方式上墙公示,渴了能喝水、手机能充电、遇事能求助,这个小小的空间,成为警民之间不分彼此的温馨驿站。“‘老村长’这啥都有,没事过来唠唠嗑,听他讲讲学问也蛮自在的。”大家都这么乐呵说道。

现场

对症下药,“铁脚板”踏平烦心事

“少一事不如多一事。” 这是张军常挂在嘴边的话,他深知社区民警的“小事”都是群众的“大事”。27年来,他用“铁脚板”踏遍社区每个角落,累计化解积年矛盾46起、10 年以上纠纷7起,调解成功率保持 100%。超市老板蒋女士至今感念,20多年前她与隔壁修理摊摊主为抢生意大打出手,张军没有简单批评教育,而是跑遍全城为她找到合适的杂货摊,如今的她生意红火,女儿的婚礼上,张军还受邀担任证婚人。

这套“溯源—理症—控情—协诉”的四步调解法,让张军成功化解了无数邻里矛盾、商户纠纷。外来女孩小甜因家庭变故自小由奶奶照看,逃学翘课成了常态,张军一边安抚劝诫,一边帮家里找工作减轻负担,联动商户留意孩子行踪,最终规劝小甜重返校园;针对社区矫正人员的自卑心理,他多次上门开导,帮忙联系工作,重拾生活信心;露天KTV扰民,他不是一味驱赶,而是寻得偏远地点,让商家安心营生……一本随身笔记本,记满了群众的 “急难愁盼”,也写满了他的为民初心。

现场

凝心共治,“聚合力”吹响平安哨

“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也守不全这么大个社区。”深谙此道的张军,一直思考如何让群众成为平安共建的“合伙人”。他牵头组建的 “江东大妈” 群防队,如今已发展到50余人,平均年龄60多岁的她们,成为社区里的 “平安哨兵”。今年2月,正是成员发现某楼栋内十几名年轻人行踪诡秘,及时上报给张军,最终在派出所合力下成功捣毁一个20余人聚集的传销窝点。截至目前,“江东大妈” 已参与宣防活动600余起,协助破获民生类案件30余起,其中6人获见义勇为表彰,被誉为 “镇江版朝阳群众”。

面对高发的电信网络诈骗,张军再次出招破题。2021年,他推出“老村长反诈讲堂”,同步开设全省首家实体 “反诈超市” 和 “反诈流动摊点”。居民通过参加讲堂、答题积累积分,可兑换鸡蛋、洗衣粉等生活用品,让枯燥的反诈宣传变得生动有趣,学法用法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不贪小便宜,不点陌生链接,遇事找村长” 的防骗口诀,成为了大家最熟悉的口头禅。


现场

如今的江一社区,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优异,获评全国文明单位、全省城乡基层援法议事范例等荣誉称号。而于张军而言,最珍贵的收获是居民口中习以为常的 “老村长”,是加班时邻里主动帮忙照看孩子,是在街上闲步时声声热情地招呼……

通讯员 杨晋 王威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万凌云 姜天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