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

与炎症性肠病缠斗二十年?中西医结合探索长期对症管理新路径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21 14:26:00

在现代医学快速发展的今天,炎症性肠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作为一类慢性疑难疾病,因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病程迁延且易反复发作,困扰着众多患者,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

在探索更优治疗路径的过程中,如何帮助患者实现长期稳定的“临床缓解”并提升生活质量,已成为医学界关注的重点。

“二十年抗争”克罗恩病,幸遇“扶正经方”

南京45岁的胡先生,与克罗恩病抗争了整整二十年。“嘴巴常年溃疡,肚子疼得睡不着,发烧、皮疹、腹泻轮番来袭。”他曾辗转多家知名医院,尝试过免疫抑制剂,后期甚至依赖生物制剂。“一开始有效,后来换了一种又一种,花费巨大,身体却每况愈下,体重下降了20多公斤。

”2024年夏天,胡先生了解到南京丁义山专科医院在治疗肛肠疑难病方面颇具特色,抱着一线希望前来就诊。肠镜检查显示,他的回肠末端及结肠存在多发深大溃疡,呈典型的“鹅卵石样”改变,符合克罗恩病的特征。丁义山院长结合四诊结果,判断胡先生属于“湿热蕴结于肠,久病及肾,脾肾两虚”的证型。

丁义山院长检查病房

丁院长介绍,从“扶正祛邪”入手,为胡先生制定了以中医为主、中西医协同的治疗方案:一方面快速控制急性炎症反应;另一方面通过中药制剂健脾补肾,改善患者体质;同时结合中西医药剂灌肠,抑制肠道炎性因子,促进肠黏膜修复。

治疗三个月后,胡先生的身体状况显著改善。丁院长在药方中加入了关键药材——桑黄提取物。《神农本草经》将桑黄列为“上品”,称其“久服轻身,不老延年”;《本草纲目》也记载其能治“毒痢脓血”。现代研究证实,桑黄中的多糖、黄酮等成分具有强效抗炎和修复肠黏膜的作用。胡先生反馈,用药后口腔溃疡明显减少,腹痛频率大幅下降,“现在能吃一碗牛肉面不拉肚子了!”如今,他的体重已恢复至70多公斤,不仅重返工作岗位,生活质量也得到很大提升。

中西医结合惯例路径,稳固健康防线

炎症性肠病作为一种终身性疾病,其反复发作的特性给患者带来持续的身心困扰。除了常见的腹泻、腹痛、便血等症状,患者还可能出现营养不良、体重下降、疲劳及肠外表现(如关节痛、皮肤病变等)。由于病因涉及遗传、免疫、环境及肠道微生态等多重因素,传统单一疗法往往难以根治,且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可能带来耐药、感染风险增加等问题。

丁院长了解患者病情

丁义山院长指出,中医“一人一方”的辨证论治能够弥补单一治疗方式的不足。例如,同为腹泻,病因可能各异,用药也需因人而异。医院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病程,甚至是季节变化,动态调整药方,真正做到因人、因时、因症制宜。该院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具备三大核心:一是秉持中西医协同理念,急性期采用西医快速控制症状,缓解期以中医固本培元,从根源上减少复发;二是引进高纯度桑黄提取物,帮助抗炎、修复肠黏膜;三是采用多种高活性益生菌及肠道菌群移植技术,调节肠道微生态。

“药物只是治疗的‘拐杖’,真正决定炎症性肠病患者长期预后的,是科学的生活方式。”丁院长结合临床经验,给出了详细的防治建议:在饮食管理方面,急性期应严禁辛辣、生冷、油腻食物及酒精,以米粥、烂面条、蒸蛋等易消化食物为主,减轻肠道负担;缓解期可逐步增加优质蛋白,如鱼肉、豆腐、鸡胸肉等,但需避免高纤维粗粮和黏性食物,防止刺激肠道黏膜。日常生活中,患者还应注意情绪调节,保持规律作息,进行适度运动,并坚持定期随访。

丁院长特别提醒,无症状并不代表痊愈。“很多患者误以为不拉肚子就是‘好了’,实际上肠道黏膜的修复需要1至2年甚至更长时间。”炎症性肠病的防治是一场长期战役,既要依靠科学治疗,也离不开日常养护。只有做到“医养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人与病和平共处”。

通讯员 潘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