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

88 岁老人胃“溜进”胸腔,中大医院机器人手术巧妙修补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05 11:42:00

88 岁的孙奶奶(化姓)罹患严重的食管裂孔疝,约三分之一的胃经食管裂孔疝入纵膈腔,并部分扭转,手术治疗是唯一有效方式,但是这位高龄患者还合并严重高血压、高脂血症且有脑梗病史,面对这样一位高风险患者,能成功为其手术吗?这个难题交给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疝与腹壁外科李俊生主任医师团队。能!机器人来助力。李俊生主任采用手术机器人成功为其实施食管裂孔疝修补术,破解了高龄复杂手术难题。目前患者恢复良好,已顺利康复出院。

高龄重症遇难题,专家团队施援手

这位 88 岁的孙奶奶(化名)5 年前就出现背部烧灼感,偶有上腹部饱胀不适,但因年纪较大,没有影响基本生活,就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前段时间孙奶奶腹泻后,感觉上腹部不适症状突然加重,还伴有恶心,家人立即带她前往当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食管裂孔疝。

由于患者同时患有严重高血压、高脂血症,且有脑梗病史,手术风险极高,当地医院束手无策。经过多方打听,患者家属慕名找到擅长疑难复杂疝病治疗的中大医院疝与腹壁外科李俊生主任医师。

机器人显神通,破解高龄手术困局

李俊生主任医师采用手术机器人为患者手术

李俊生主任医师考虑到患者高龄且合并多种基础病,而且食管裂孔疝解剖结构复杂,常规腹腔镜手术在狭小的胸腹腔交界区域操作灵活性不足。经过周密评估,手术团队决定采用机器人手术系统为患者实施修补术。

一切准备就绪,在普外科主任石欣主任医师的指导下,李俊生主任医师在机器人辅助下为患者进行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在机器人高清开阔视野下,迅速找到食管裂孔疝位置,疝缺损直径约3厘米,约三分之一的胃经食管裂孔疝入纵膈腔,并部分扭转,术中诊断为最为严重的食管裂孔疝四型。在李俊生主任医师的精准操作下,机器人灵活的机械臂立马执行指令,快速精确完成食管裂孔疝修补及胃底折叠术,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患者背部烧灼感、腹部不适等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李俊生主任医师介绍,机器人手术在治疗食管裂孔疝方面具有三大核心优势:机器人视野高清开阔,精准识别病灶,提供的10倍放大3D 立体视野,能清晰呈现膈肌裂孔、食管及周围血管等精细结构,如同为术者开启“高清透视窗”,有效避免损伤周围组织;机器人操作精准稳定,其机械臂可实现540度无死角自由旋转,能在狭窄空间内完成精准的分离、缝合操作,还能自动滤除手部震颤,实现毫米级缝合精度;采用机器人进行手术,创伤微小恢复快,手术仅通过数个5毫米左右的微小切口完成,术中出血量极少,这一点对高龄患者尤为关键 。

食管裂孔疝,建议尽早手术

到底什么是食管裂孔疝?李俊生主任医师介绍,分隔人体胸腔和腹腔的膈肌上有个孔洞,叫食管裂孔。人体胸腔和腹腔之间由横膈分隔,横膈上的食管裂孔本应刚好容纳食管通过,当这个裂孔因先天发育异常、年龄增长导致的肌肉松弛或长期腹压增高等因素扩大时,腹腔内的胃等器官就可能通过裂孔“溜”进胸腔,形成食管裂孔疝。

专家介绍,该病在 50 岁以上人群中高发,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肥胖、脊柱侧弯、驼背者都是高危人群。像这位老奶奶出现的背部烧灼感、上腹部饱胀不适,正是典型的胃食管反流症状。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病特别“狡猾”,常披着“假面具”混淆诊断 ,如泛酸、嗳气等症状易被当作老胃病,胸骨疼痛可能误诊为冠心病,咳嗽气喘还会让人以为是哮喘发作。若长期忽视,可能引发食管狭窄、消化道出血,反复反流会增加食道癌风险,严重时疝囊嵌顿甚至可能导致胃坏死。但是食管裂孔疝的一切忽悠人的外衣,在胃镜、上消化道造影、CT等相关检查后,一般都会被揭穿,显出它的本来面目。专家指出,食管裂孔疝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手术,因此明确诊断后,建议尽早手术,以免食管裂孔疝越来越大。

通讯员 程倩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万惠娟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