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流·人类·城市》国际摄影展,望见“金陵回响”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22 13:20:00
河流,是文明的起点,是万物生长的生命线,更是城市得以延续与繁荣的母体。11月21日,2025南京长江文化论坛和2025年“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论坛在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举办,活动期间,位于一楼的《河流·人类·城市》国际摄影展吸引了与会嘉宾的注意。
本展以全球视野展开,通过“源流·大地史诗”“共生·生命赞歌”“脉动·文明画卷”“脊梁·万里长江”等六个篇章、近一百幅精选影像,呈现人与河流跨越千年的对话。作品既来自新华社记者的权威记录,也汇聚了国际摄影名家的经典之作,同时吸纳全球摄影师、生态观察者与普通人的真实视角。
![]()
走进第二章节“共生·生命赞歌”,参观者李潇正在作品《南京江豚》前拍摄,画面中,两头江豚在南京河段的水面上追逐嬉戏,轻快的跃动勾勒出长江特有的生命活力。
李潇说,自己来自长江之滨的历史文化名城安庆,自小对长江有着特殊感情,小时候她也跟父母在江边看过江豚,长大后离开故乡来到南京,也会带着孩子去鼓楼江豚广场寻找它们的身影。
“这是一幅具有生命力的作品。”李潇说,作品不仅呈现了江豚本身的可爱和灵动,更让她看到长江生态整体向好的趋势,“它更提醒我们要持续关注这条大河的生命恢复力,很有意义。”
![]()
据了解,这些影像从专业到日常,从纪实到艺术,共同构成一幅多源、多声部的大河影像谱系,展现河流与人类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的丰富形态与情感关联。
南京因江而立、因江而兴,本次摄影展最后一个章节为“互鉴·金陵回响”,重点以南京的城市影像为线索,展现古都的文化复兴与现代化建设的历程。
作为长江下游的重要节点城市,南京在历史文脉、科创发展、生态治理与国际交流等领域不断提出具有示范性的城市实践。影像通过秦淮河的历史记忆、江北新区的城市新貌、公共文化空间的日常生活以及多元人文活动的交织,呈现出一座城市如何在长江文明框架中回应传统、拥抱未来,并以开放姿态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
从临江而建的历史街区,到因江而兴的科技产业、城市更新和跨江发展,在本章节,13幅作品全面展示了南京在新时代的鲜活面貌。通过这些场景,观者不仅能感受到南京人民安居乐业的日常气息,也能看到城市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坚定步伐,体会“金陵回响”在长江文明框架下所具有的时代意蕴。
“我最喜欢的是这幅南京夫子庙与市中心景色的作品。”站在新华社记者杨磊的一幅作品前,参观者陈旭表示,古色古香的夫子庙景区、高楼林立的新街口商圈、绚丽多彩的城市夜景,在这幅作品中,南京的历史底蕴和现代活力呼之欲出,呈现出千年古都与现代生活相互交融的独特节奏。
展览走到尾声,但关于水、关于城市、关于未来的思考仍未结束。“江水不息,文明不止。”“保护长江,人人有责。”“江河奔涌,城市新生。致敬长江,祝福南京!”“你好,长江,你好,金陵!”……展览结尾处的留言墙上,不少参观者写下了真诚祝福,留下了美好期许。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