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法援惠民生⑨:劳动争议化解实现 “调解—仲裁—法援” 无缝衔接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27 17:34:00
扬子晚报网11月27日讯(通讯员 邵永高 贾亚群 记者 朱鼎兆)“没想到这么快就能拿到补偿金!” 从最初拍桌激愤到最终释然,当事人刘某的情绪转变,成为淮安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法律援助工作站(以下简称 “工作站”)高效维权服务的生动写照。
2024 年 8 月,淮安市司法局在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设立该工作站,以专业法律支撑和贴心服务构建劳动争议化解 “前哨阵地”。成立以来,工作站已接待咨询 300 余人次,参与调解 47 件,引导办理法律援助申请 12 件,用 “一站式” 服务让劳动者维权少跑腿、少费心。
![]()
机制革新:筑牢 “前哨阵地” 硬核支撑
工作站打破以往零散式服务模式,以三大机制革新筑牢服务根基。在服务模式上,推行 “团队常驻” 机制,组建专业律师固定团队定期驻站,提供从咨询、调解到法律援助申请的全流程服务,避免劳动者 “多头跑、反复跑”。针对新就业形态用工争议、社保缴纳纠纷等新型复杂问题,工作站创新开展 “热点难点专题研讨”,邀请高校学者、仲裁员等专业人士共同解析案例、交流经验,持续提升团队专业处置能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工作站构建起 “立案初步审查、前哨调解优先、法援后方兜底” 的闭环保障机制。仲裁委收到案件后,对争议较小、具备调解基础的,在双方同意前提下优先引导至工作站,由值班律师介入调解;若调解不成且当事人符合法律援助条件,值班律师则全程协助申请援助,实现 “调解 - 仲裁 - 法援” 无缝衔接,形成劳动争议化解合力。
案例见证:“前哨” 发力破解维权难题
2024 年 12 月,王某所在门店突然关闭,社保被无故停缴,维权无门的他来到工作站咨询。值班律师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将案件信息及初步法律意见推送至市法律援助中心,中心快速审核并指派律师承办。历经 5 次庭审攻坚,原本 “隐身” 的门店负责人终于同意出面协调,向王某一次性支付 2 万元补偿款,一桩棘手的劳动纠纷在工作站的衔接助力下圆满解决。
另一起因解除劳动关系引发的纠纷中,某企业员工因身体原因病假期间,被公司以 “旷工及隐瞒病情” 为由解除劳动合同,员工提出仲裁申请要求经济赔偿,双方情绪对立,庭前调解陷入僵局。工作站值班律师及时介入,一方面向企业释明《劳动合同法》中关于病假管理、解除劳动关系的相关规定,指出其操作不当之处;另一方面安抚员工情绪,引导其理性主张权益。通过多轮分头沟通、法理情理兼顾的劝说,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既维护了劳动者合法权益,也为企业化解了诉讼风险。
![]()
普法延伸:让法治维权理念深入人心
为扩大法律援助知晓率,工作站将普法宣传作为重要职责,线上线下同步发力。线下定期组织法律宣讲和现场咨询活动,聚焦劳动合同签订、社会保险缴纳、工伤认定、工资支付等劳动者高频关切问题,通过典型案例剖析、法律条文解读,向劳动者和企业普及维权知识与守法义务,同时详细讲解法律援助申请条件、流程,引导有需要的当事人依法申请援助。
线上则构建 “普法矩阵”,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推送政策解读、维权指南、典型案例等实用内容,开通在线法律咨询通道,打破时空限制,让劳动者和企业足不出户就能获取专业法律支持。“以前不知道遇到欠薪还能申请法律援助,现在通过工作站的宣传,心里有了底。” 一位参与过现场咨询的劳动者说道。
从 “多头跑” 到 “一站办”,从 “被动等” 到 “主动帮”,淮安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法律援助工作站以 “前哨阵地” 之姿,将法律援助服务延伸至劳动争议化解最前沿。未来,工作站将继续深化机制创新、提升服务效能,进一步完善 “调解 - 仲裁 - 法援” 衔接机制,让专业法律服务更便捷、更高效,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筑牢法治屏障。
校对 朱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