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仪征城北派出所:激活调解新动能 巧绘基层治理好“枫”景​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1-04 18:30:00

走进仪征市公安局城北派出所的调解室,墙上悬挂的数十面锦旗格外醒目——“为民调解暖人心”“化解矛盾显担当” 等鎏金大字,无声诉说着这里的故事。每天,总有带着愁容与怨气的群众走进来,经过一番耐心疏导与专业调解,又总能舒眉展颜、握手言和地离开。

作为全省首批“学习枫桥经验优秀派出所”,城北派出所始终以“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为目标,凭借一支特色调解队伍、一套创新工作机制、一种主动服务方法,让调解室成为化解矛盾的“减压阀”、服务群众的“连心桥”。截至目前,该调解室年内已处理各类纠纷超200起,调解成功率高达97.5%,用实干绘就了基层治理的靓丽“枫”景。

队伍赋能

老中青三代携手,“情法理”融合解民忧

“张大爷,您先喝杯茶,慢慢说,咱们总能找到解决办法。” 在城北派出所调解室,有着32年社区警务经验的民警老陈正轻声安抚着因邻里噪音纠纷而来的居民。这样的场景,在调解室每天都在上演。

城北派出所的调解队伍,是一支名副其实的“三代军团”。“老杆子”们是队伍的“定海神针”——既有扎根基层数十年、熟悉辖区每一户情况的社区老民警,也有退居二线后主动“归队”的银发调解员。他们最懂群众心思,一杯热茶、一句家常,就能快速拉近与当事人的距离,在拉家常中摸清矛盾症结,用“将心比心”的共情力化解对立情绪。“很多时候,群众要的不只是一个结果,更是被理解、被尊重的感觉。”退休民警、调解员老刘说。

如果说“老杆子”善用“情”,那两位案件副所长就是破解矛盾的“法治密码”。长期奋战在执法一线的他们,擅长将晦涩的法律条文转化为接地气的“生活案例”,用专业视角为当事人分析利弊,引导双方在法律框架内寻找最优解。此前,一起因装修工程款拖欠引发的纠纷中,副所长阚巍不仅详细解读了《民法典》中关于合同纠纷的条款,还结合类似案例说明“诉讼与调解”的成本差异,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还款协议。

年轻女警则是队伍里的“新鲜血液”。她们带着“新思维”与“软耐心”,用温柔的话语安抚情绪激动的当事人,让剑拔弩张的矛盾在轻声细语中“降温”。“有次一对小夫妻因为家务分工吵架,吵到要离婚,我陪着女方聊了两个小时,从‘柴米油盐’聊到‘当初的心动’,最后男方主动道歉,两人和好了。” 年轻女警张嘉雯说。老中青三代各展所长,以“情”为纽带、以“法”为底线、以“理”为支撑,让调解既有温度,又有力度。

机制升级

“拘调衔接”破难题,温情帮扶护成长

“行政拘留不仅会留下违法记录,还会影响子女参军、考公……” 在城北派出所调解室的墙上,“算好人生七本帐”“行政拘留对个人的影响”两张宣传海报格外显眼,这是该所推进“拘调衔接”机制的生动体现。

作为扬州市局监管支队指定的“拘调衔接”试点派出所,城北派出所深知,对于一些因琐事引发的纠纷,“一拘了之” 虽能快速结案,却可能埋下新的矛盾隐患。为此,该所主动抓住“拘留前黄金调解期”,联合法院、律师等专业力量组建“拘前调解智囊团”,构建“拘所+派出所+法院”两所一院联动模式,通过“司法震慑+柔性调解”双轨发力,推动矛盾从“强制化解”向“主动和解”转变。

16岁的“问题少年”小王,就因这一机制获得了“重新出发”的机会。从小王父母离异后,他便逐渐封闭自己,结识了社会闲散人员,还因打架斗殴第二次被带到派出所,面临行政拘留。“这孩子原来成绩很好,再这么下去,人生就毁了!” 调解员老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一场“护苗佑禾”的帮扶随即展开:老曹先将小王带到派出所创新设立的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基地,通过警示教育片、沉浸式人机互动体验,让小王直观感受违法犯罪的后果;随后,“智囊团”成员分头与纠纷双方沟通,用3个小时“背靠背疏导、面对面协商”,一方面安抚受害方情绪,一方面引导小王认识错误。最终,鉴于小王认错态度诚恳、主动写下保证书,其家人也积极赔偿并承诺加强管教,双方达成和解,小王免于行政拘留,重新回到了校园。“谢谢警察叔叔,我以后一定好好读书,再也不惹事了。” 离开派出所时,小王的眼神里重新有了光彩。

源头治理

“移动调解室”上门,矛盾化解在萌芽

“以前觉得派出所离得远,有小矛盾懒得跑,现在民警主动上门,几分钟就把事儿解决了!”家住石塔社区的张阿姨,此前因楼上邻居晾晒衣物滴水问题心生不满,社区民警王嘉宇在入户走访时了解到情况后,当即联系双方,在楼道里就促成了和解。

作为“老先进”,城北派出所辖区人口密集、治理难度逐年增加。如何让“枫桥经验”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该所践行“派出所主防”理念,将调解工作从“坐堂问诊”转向“上门把脉”,把“调解室”搬到群众家门口。

“我们要求社区民警‘有空就泡在社区’,背着警务包、骑着摩托车,走街串巷听民意、解民忧。” 城北派出所主要负责人介绍。社区民警通过入户走访、线上微信群、警务意见箱等渠道,主动收集群众诉求,邻里间的垃圾堆放纠纷、商户间的经营矛盾、工友间的欠薪问题…… 能现场解决的,绝不拖延;需要多部门协调的,及时联动跟进。

慢慢的,“移动调解室”又加入了更多的新面孔,民辅警与社区网格员、退休干部、人民调解员等形成合力,促进“一站式调解”,实现多元共治,着力打造“所内统筹+民辅警跟进+多元力量参与”的矛盾纠纷化解模式。“我们本就在靠老百姓最近的地方,现在社区民警跟我们一同上门,为邻里切实解决一些摩擦,真是事半功倍。”城北社区网格员小王说到。

2025年以来,城北派出所社区民警累计上门摸排矛盾纠纷线索80余条,全部成功化解。从“群众找上门”到“民警走下去”,从“事后调解”到“源头预防”,城北派出所用一个个“移动调解室”,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让“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承诺落到了实处。

锦旗无言,民心为证。如今,在仪征城北,“有矛盾找派出所调解室”已成为群众的共识。城北派出所正以不断创新的调解动能,持续书写着基层治理的“枫桥经验”新答卷,让平安底色更浓、民生温度更暖。

通讯员 李远景 蒋春晓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成沫

校对 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