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构建儿童自适应学习场域 迈向生活化教育新阶段

来源:

2025-11-04 14:02:00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推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无锡市新吴区中海幼儿园聚焦教育教学改革,依托无锡市“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指向自适应学习的幼儿表现性评价研究》,创新提出“环境即课程、互动即学习”的教育理念,通过实施空间重构、动态支持、协同共育三大关键路径,成功将传统“标准化教育环境”升级为“生活化自适应学习场域”,为幼儿个性化成长搭建起沉浸式教育平台。 

空间重构:从“封闭课堂”到“生活场域”的生态设计 

基于陶行知“社会即学校”教育思想,幼儿园突破传统教室空间限制,将教育场景延伸至幼儿生活全场景,打造开放式探究场域。园内场景生活化:创设“社区科学角”“家庭实验站”等全域覆盖的特色区域,将放大镜、天平秤等科学工具与锅铲、量杯等生活用具整合为“探究材料库”,实现“生活用具即学习工具”。园外资源流动化:与周边菜市场、公园、绘本馆建立“探究联盟”,设计“观察任务卡”引导幼儿记录蔬菜纹理、观察公园植物生长形态、绘制绘本馆图书分类地图,将社区资源转化为可互动的学习素材。这种空间重构打破了“教室即学习唯一场所”的固有认知,让每一处环境都成为触发幼儿好奇心、支持自主探究的“隐形教师”,实现教育场景与生活场景的有机融合。 

动态调适:从“统一供给”到“个性支持”的精准响应 

基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幼儿园构建“观察评估调整”的闭环机制,让环境随幼儿发展需求动态生长,实现因材施教的自适应支持。在实践中,建立三级支持系统:基础层为所有幼儿提供共性探究材料如放大镜、磁铁等;进阶层根据年龄特点提供差异化工具如小班提供大颗粒积木,大班提供精细实验器材;拓展层则针对特殊兴趣幼儿提供专项支持为昆虫感兴趣的幼儿准备饲养观察箱,为光影探究者提供三棱镜与投影设备。环境的动态调整建立在对幼儿持续观察的基础上。教师通过“科学探究记录表”跟踪每个幼儿的兴趣点和发展水平,定期每月对环境进行调整。当多数幼儿对光影产生兴趣时,“光影探索区”迅速落地,配备手电筒、镂空图案板等工具;当个别幼儿展现出高阶探究能力,教师及时提供显微镜、pH试纸等专业器材。这种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了环境始终与幼儿的发展需求保持同步。 

协同共育:从“园所独立”到“家园社联动”的生态延伸 

依托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构建“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共同体,推动自适应学习向家庭、社区延伸。家庭“科学资源包”计划开发1+N”探究资源包:基础包含温度计、放大镜、实验记录本等工具,拓展包根据主题更新(如“植物生长包”含种子、土壤、观察手册)。社区“纹理探索地图”项目联合社区菜市场、公园、科技馆打造“探究路线图”:在菜市场观察蔬菜横截面的纹路,在公园记录树皮的年轮,在绘本馆体验“水流发电”装置。幼儿化身“小小研究员”,用绘画、拍照、录音等方式记录发现,形成《社区科学发现手册》。这种“真实场景学习”,让幼儿深刻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 

中海幼儿园下一步将从三方面深化探索:一是引入AI行为分析系统,精准捕捉幼儿探究轨迹;二是构建“幼儿表现性评价资源库”,将观察记录转化为个性化发展建议;三是开发“自适应课程生成平台”,实现环境、材料、活动的智能匹配。正如幼儿园所倡导的,“最好的教育,是让环境成为幼儿的‘第三位教师’”,这一实践不仅为幼儿个性化成长提供了沃土,更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了“环境育人”的鲜活样本。 

(徐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