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苏超”常规赛回眸| “十三太保”城市记忆⑤ 姑苏城的热烈与凡人英雄的夏天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28 21:31:00

9月27日晚,昆山奥体中心的灯光铺满绿茵场。收官之战,苏州队在补时阶段绝杀常州队,比分最终定格在3:2。终场哨响,球员们走向看台,挥手致意、合影留念、接过球迷手中的助威旗;看台上的“红色海洋”久久未曾散去,不舍与热烈在微凉的夜风里交织涌动。

多年以后,当我们回望2025年的这个夏天,大抵会清晰记得:江苏因“苏超”而沸腾,你我因“苏超”而相聚。那些在场上拼命奔跑的身影、为胜利放声嘶吼的瞬间、因失利眼眶泛红的片刻,终将沉淀为这座城市与普通人心中共同的集体记忆。

比名次更动人的,永远是人。

苏州队在常规赛中以第10名收官,这支队伍的特别之处在于,背后是一群“在生活里追逐足球”的普通人。

王飞,白天穿梭在工地对接项目,晚上奔赴球场挥洒汗水,同时也是一家建筑公司的合伙人;陈伟,告别职业球员生涯后转型高校教师,把自己的足球知识与赛场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肖徐辉,身为常熟农商银行的小微客户经理,白天握着计算器处理业务,夜里却在绿茵场上全力冲刺。

他们曾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因为“苏超”,穿上了同一件球衣,站上了同一片草地。虽不是职业球队,却把城市的荣誉稳稳扛在肩上。40岁的队长刘涛,3年前还在中超赛场上几乎“场场满勤”;退役返乡成为教练后,今年因“苏超”再度披挂上阵。他说:“职业生涯有尽头,但足球梦想永远没有终点。”

这句话,属于每一个与“苏超”相关的人。

收官夜的看台上,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故事的人们,最终汇成了同一句心声:“谢谢你,苏超。”

来自苏州吴江的球迷王女士,端着一碗清凉的绿豆汤走进场馆:“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足球的热烈与幸福,和邻居朋友一起为球队呐喊,特别开心。谢谢你,苏超。”

常州的90后球迷马涛,是一名机械维修师。这个夏天,他追着赛事从连云港到盐城、泰州、镇江,最后来到昆山:“我原本不懂球,但看着球员们拼到最后一刻,才算明白了什么叫全力以赴。谢谢你,苏超。”

“东哈·东北街边烧烤”的老板娘张敬宇,为联赛拿出了10万元赞助:“我们家有运动员,一直想为体育事业出点力。能在这样的赛事里留下一点痕迹,也算是完成了我们的家庭梦想。谢谢你,苏超。”

苏州队25号球员陆子皓的母亲孟洁,这个赛季几乎场场都到现场:“看着孩子在一次次赛场对抗里慢慢成长,我心里满是感动与骄傲。谢谢你,苏超。”

昆山球迷联盟会长王杰说:“昆山职业球队解散后,我们一度失去了心中的‘主队’。是‘苏超’让我们重新找回归属感,我们把‘苏州红’带到了每一个客场。谢谢你,苏超。”

年过六旬的管阿明,为了给球队加油,专门学会了敲鼓:“鼓点和呐喊,就是我能为球队贡献的力量。谢谢你,苏超。”

70岁的“乔老爷”乔钧,总是戴着标志性的火焰帽站在看台最前排,带动全场氛围:“看球三十年,‘苏超’让我在家门口找回了久违的激情。谢谢你,苏超。”

不同的名字,不同的职业,却有着同样炽热的目光。“谢谢你,苏超”,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普通人对热爱最郑重的告白。 它让孩子心中种下了足球梦想,让家长多了一份为人父母的骄傲,让球迷重新找到心灵的归属,也让这座城市里的人们,得以看见彼此的热爱。

还有媒体人想说的那句“谢谢”。

对于我们这些守在场边的采访者而言,“苏超”更像是一场90分钟比赛之外的硬仗:

没有提前彩排,更没有预设剧本——话筒递出去的那一刻,问题常常要在赛场的嘈杂与局势的变局中临场重组;

镜头只有一次捕捉机会——进球的瞬间必须精准抓住,门将扑救的细节不能有遗漏,哪怕是一张球员或球迷热泪盈眶的面庞,也要牢牢定格在画面里;

赛后从没有喘息的时间——一边整理现场素材,一边赶写赛事快讯,当晚推送出去的文章里,也藏着记者的汗水。

此刻,我们也想认真说一句:“谢谢你,苏超。”它把我们推到了真正的赛场中央,倒逼着我们一次次刷新采写速度、拓展影像表达、迭代传播方式;更重要的是,它提醒我们:体育报道从来不只是比赛结果的登记簿,更是情感与温度的传递带。 在那些奔跑的身影与汹涌的呐喊背后,我们最该抓住的,是每一个“人”的真切与鲜活。

一座城市的回响,或许只需短短一段,却足够响亮。

“苏超”的热度,早已从球场蔓延到了生活的各个角落:苏州市体育中心举办的“省长杯”决赛,28018人共同在场见证;昆山有了“企超”,21支企业球队把职场上的团队精神搬到了绿茵场;常熟董浜镇有了“蔬超”,一分钱一张票,让小镇的夜晚因足球变得更加热闹。这个赛季,近20万人次陆续走进苏州主场为球队加油;据球队统计,约2万人次球迷追随球队远征客场,把鲜艳的“苏州红”带到了一个又一个城市。足球与教育、产业、社区紧密相连,渐渐成为了这座城市日常里的一部分。

赛季画上句号,但故事远未结束。

苏州队没能闯进八强,这份遗憾真实而具体;但“苏超”带来的希望,同样真切——希望这13支球队在赛场上传递的坚持与热爱,能在你明天推开家门、面对真实生活的那一刻,依然能给你前行的力量。

无关胜负,那些关于普通人因热爱而发光的故事,还在继续。而故事的主角,是赛场上的球员,也是生活里的你我。

谢谢你,“苏超”;谢谢你,苏州队。

谢谢你,让这个夏天有了滚烫的热烈;

谢谢你,让努力与不放弃有了被看见的模样;

也谢谢你,让一座城因为足球,变得更加紧密相连。

下次再见,我们将继续在热爱里奔跑……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添翼 张毕荣 顾秋萍 见习记者 孙汉仑 赵旭

剪辑 张笑疾

海报设计 肖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