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淮安“桥肚” 飘红歌:130 余位银发歌者唱响里运河畔岁月情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01 18:53:00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每天清晨,淮安市清江浦区八亭桥的 “桥肚”活动空间内,激昂雄浑的歌声穿透清晨的阳光,顺着里运河的水波向四周扩散。淮安市金色大厅合唱团的 130 余名成员,正以饱满热情合唱《保卫黄河》《唱支山歌给党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经典红歌,用苍劲有力的旋律重温红色记忆,为里运河畔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与奋进力量。
“桥肚”变“音乐厅”,红歌成运河畔独特风景
在淮安,每天清晨路过翔宇大道八亭桥 “桥肚” 的市民,总会被悠扬激昂的红歌声吸引。循声望去,一群精神矍铄的中老年人正伴着乐器演奏放声歌唱,他们便是淮安市金色大厅合唱团的成员。曾经普通的 “桥肚” 空间,因这支队伍的存在,变成了充满温情与力量的 “露天音乐厅”,歌声乘着微风飘向里运河畔,成为淮安城区一道别具特色的文化风景线。
这支合唱团已走过 7 年时光,从最初几人的小团体,逐步发展为如今拥有 130 余名成员的 “大家庭”。成员年龄跨度从 55 岁到 85 岁,退休前的职业各不相同,有教师、工人、农民,也有公务员,但对红歌的热爱让他们汇聚在一起,共同谱写着退休后的精彩篇章。
“大家不为名利,就是想通过唱歌丰富退休生活,同时把红色旋律传递给更多人。” 合唱团团长黄素琴介绍,7 年来,只要天气条件允许,团队每天早晨 8 点 30 分到 9 点 30 分都会准时排练。“成员都是退休人员,送完孙子上学就来唱红歌,一个小时后结束,正好去菜场买菜,时间安排得特别合适。” 正是这份对红歌的执着与热爱,让团队的凝聚力越来越强,成员间的情谊也愈发深厚。
中西乐器交融添韵味,“新淮安人” 指挥注入专业力量
为让红歌演唱效果更饱满,合唱团成员自备了丰富的乐器阵容:萨克斯的悠扬婉转、小号的高亢嘹亮、电吹管的灵动活泼,搭配二胡的醇厚绵长、阮的柔和温润……中西乐器相互交融,为经典红歌注入了别样韵味,让熟悉的旋律焕发出新的活力。
而团队的 “灵魂人物” 之一 —— 指挥张国新,用专业与热情感染着每一位成员。这位来自青海西宁的 “新淮安人”,因随女儿定居淮安与合唱团结缘。凭借多年积累的音乐专业知识,他不仅耐心指导成员的发声技巧与节奏把控,还会根据中老年歌者的嗓音特点,对红歌进行改编,让歌曲更贴合成员的演唱能力。
在演唱《保卫黄河》时,当唱到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 的激昂段落,张国新突然转身面向伴奏组,指挥棒快速挥舞,萨克斯与小号的音量陡然提升。中西乐器碰撞出的雄浑韵律,瞬间填满整个 “桥肚” 空间,极具感染力。几位路过的市民被歌声吸引,忍不住停下脚步,跟着旋律轻轻点头,沉浸在红歌传递的力量之中。“能和大家一起用歌声装点淮安,为这座城市的文化氛围添砖加瓦,我觉得特别有意义。” 张国新笑着说道。
歌声承载热爱与传承,点亮城市文化角落
临近上午 9 点 30 分,阳光洒满 “桥肚” 空间,最后一遍合唱结束后,掌声与欢呼声在不大的空间里久久回荡。成员们收拾乐谱、乐器时,还在小声哼唱着《保卫黄河》的旋律,有人提议:“下次咱们可以加上手势动作,这样唱起来更有气势!” 张国新当即笑着回应:“没问题,下次排练咱们就开始练!” 简单的对话里,满是成员们对合唱的热爱与对提升演唱效果的期待。
“每次路过听到这些红歌,都觉得心里特别敞亮,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候,那些难忘的岁月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 市民王先生的感受,道出了许多路过市民的心声。如今,在八亭桥 “桥肚”,红歌的旋律时常与晨光、暮色相伴,成为里运河畔一道深刻的文化印记。
这支平均年龄超 65 岁、年龄跨度覆盖 55 至 85 岁的银发合唱团,在城市的 “桥肚” 空间里,以红歌为纽带,串联起中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他们用歌声守护红色经典,让更多市民在路过时停下脚步,或静静聆听,或轻声跟唱,在潜移默化中传承红色记忆。这些悠扬的红歌,不仅丰富了淮安的文化场景,更让时代温情在旋律中代代传递,为淮安的文化建设增添了一抹温暖而明亮的色彩。(视频:朱鼎兆)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朱鼎兆 文/摄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