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串门”秸秆换牛粪,镇江句容两村换出生态循环共富链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7-10 15:21:00
扬子晚报网7月10日讯(通讯员 王忠立 刘婷婷 高义刚 记者 姜天圣)7月9日,镇江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与茅山镇蔡门村签署生态循环共建协议,一场别开生面的“资源串门”正式开启。经过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赵亚夫的前期谋划,在江苏省农科院和镇江市农业农村局的支持下,两个生态循环农业试点村将围绕秸秆利用、畜禽养殖展开深度合作,以“戴庄提供发酵牛粪,蔡门回馈玉米秸秆”的独特模式,携手编织一条“从农田到牧场再回农田”的生态闭环产业链,共同探索产业互补、降本增效、乡村共富的振兴新路。
现场
2022年,蔡门村积极整合村级资源,利用流转草坪地与江苏农科院粮作所建立合作,发展鲜食玉米产业,已建立鲜食玉米基地种植110亩,今年秋季扩展至200亩。鲜食玉米采摘后玉米秸秆以及次品玉米主要通过粉碎还田,因原有土地土质较差,需另外购买有机肥改良土壤。
现场
戴庄村的周开慧家庭农场2020年开始畜禽生态养殖,农场坚定践行“种养结合、生态养殖”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成功构建了一条高效、环保的生态循环链。农场回收利用周边区域的玉米秸秆资源,将其加工转化为优质的饲料,目前肉牛存栏110头、羊80头,猪80头,后续发展有400亩左右的青饲玉米缺口。
戴庄村是省级生态循环农业试点村,蔡门村今年入选镇江市生态循环农业试点村,两村此次合作是生态循环农业试点村结对抱团发展,其核心在于资源互换、物尽其用,戴庄村将蔡门村鲜食玉米秸秆以及次品玉米粉碎加工成青贮饲料养殖肉牛,同时返还给蔡门村发酵好的牛粪有机肥改良土壤。
现场
蔡门村党支部书记袁佳告诉记者:“以前秸秆主要靠粉碎还田,如今通过青贮加工,既提高了利用率,又为肉牛养殖场提供了高营养价值的优质饲料。牛粪经脱水发酵后制成有机肥再返还农田,使玉米口感更好、品质更高。”
袁书记给记者算了一笔帐:目前蔡门村的玉米种植面积为110亩,秋季计划扩种200亩。每季一亩田的秸秆量达1.5-2吨,而每年购买的有机肥每亩田需要3-4吨。预计明年两季种植玉米400亩,可以满足基地的有机肥需求,每年节省购买有机肥成本约15万元。同时,肉牛养殖基地也将每年节省饲料支出成本约10万元左右。随着蔡门村和戴庄村合作的深入和玉米基地的扩种,未来双方将 逐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全覆盖,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
现场
现场
在蔡门村的玉米种植基地,记者看到一台大型青饲料收割机正在田间作业,一株株采摘后的玉米秸秆连带次品玉米被快速粉碎。随后,经过水分调节、压实打包、接种发酵等过程加工成为优质的青饲料。而牛粪则经过发酵、粉碎、加工制成有机肥,返还给蔡门村进行土壤改良,形成了完整的生态循环链条。
“此次合作不仅是两个生态农业试点村的产业互补、生态共建,更是‘戴庄经验’在镇江、在句容推广迈出的重要一步。戴庄村与蔡门村正在共同打造一个新的生物多样性农业产业互补的典型,即肉牛养殖与鲜食玉米农牧结合的新产业典型。”赵亚夫表示,当前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如何组织和带动千家万户的农民,尤其是中小农户和弱势农户,让他们走上共同富裕之路。激发农民种田积极性,就必须提升农业效益,找到高收益的产业方向。通过农牧结合,可降低成本、提升土壤质量,实现不打农药、不用化肥种植,增强鲜食玉米等生态农产品的品质,增加市场竞争力,实现优质优价;同时生态优质的玉米秸秆加工成优质的青饲,可提升牛羊等肉产品质量,满足中高端消费需求。这样就实现了“两好和一好,大家更好”,实现了“农业有收益、农民有动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农牧结合改良的土壤,好的土壤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农产品的基础。从生产力和和生产关系上都能带着小农户,实现共同富裕。
校对 盛媛媛